1、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p231)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2、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232)
1)环境适应教育 (2) 智力发展教育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4)健康恋爱观教育 (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3、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⑵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⑷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⑹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⑻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4、加德纳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p263
1)逻辑理性智力;(2)语言智力;
3)身体—动觉智力;(4)空间智力;
5)**智力;(6)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
7)自我内省的智力;(8)观察自然的智力。
5、简述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求。p156~157
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地为。
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
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
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
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6)教学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应立刻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
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8)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
6、简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p196)
(1)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4)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7、 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实际)
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结合)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8、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p17)
(1)尝试式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教师由于不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只知道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导致教学效果是少、慢、差、费时,学生学习负担重。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6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创的一种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吃、喝、住处。(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归属和爱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10、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p72)
(1)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2) 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
3) 板书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11、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p223)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12、简述创造性( 力)与智力的关系。(p139)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3、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p7)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
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14、简述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p196)
1)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4)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1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15、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p17)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16、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17、简述性格结构的特征。(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18、简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72)
(1)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2)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3) 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4) 组合律: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态相似、颜色一致的事物,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5) 对比律:
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19、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p142)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20、简述“名片效应”的基本内涵。(p13)
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21、简述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的最佳水平因学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②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上升。③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反而下降。
④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好。
22、简述“好感效应”的基本内涵。(p13)
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论述题。1.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p63~67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③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④要教育学生将时间、精力、资源等投入到为实现目标的学习之中。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做到: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深而有趣,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第四,根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否则,学生总是不能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由难到易,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三,如果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上失败了,可让他们先学习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方面获得成功感,然后再在学习新课程方面逐步体验到成功感;第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遵循一定客观标准的前提下,要掌握评分的艺术。
尤其是在第。
一、二次测验或考试中,千万不能给学生搞“下马威”。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一般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所谓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既要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因此,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闭卷。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 学 与 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3.消极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做出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2.精神分析学派创使人是弗洛伊德。研究 无意识现象 3.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4.最近发展区理论 04,08,10简答 答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 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 现有发展水平 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 可能的...
心理学真题
全国2002年10月。心理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始于何时何人?a.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b.1879年,冯特c.1890年,詹姆斯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