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发布 2022-10-17 01:22:28 阅读 9780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

一、角色及教师角色。

一)角色。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

每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符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的角色期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某社会角色的行为。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二)教师角色。

教师做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中学校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生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3.榜样和模范公民。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在学生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每个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和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特别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要掌握一定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而且还要成为教育理论家。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具有学生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

(三)教师期望对学生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容易取得教师期望的效果。反之,学生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

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式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教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有系统影响的各种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师生之间无意识的日常效中,除言教外,经常起作用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影响如此,消极的影响也是如此。“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职业角色期待反映了社会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的行为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产生相应的职业角色意识,形成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将最直接地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教师能够将其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

2.角色认同阶段。

这一阶段指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有所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

3.角色信念阶段。

这一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树立榜样时要注意,首先,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可模仿的,不宜标准太高或难以学习;其次,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在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一个学校是否能人尽其才,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长期的教育实践会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社会角色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

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各级各类需要,但每种需要的强度及相互关系在各个教师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

第二节教师的能力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问题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高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预期相一致。

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预期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

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效应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积累、总结和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而学生自我效能和学习能力与成绩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着影响。

三)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教育与心理学。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既有培养者 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 被教育者,他们共同努力 相互促进才能完成教与学这一双向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 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设计教学课程 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