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1:05:28 阅读 9591

教育心理学。

一、 人名。

1、 桑代克:联结理论。

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初具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2、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观点。

3、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

4、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

5、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

6、耶克斯与多德森:多德森定律。

7、默里、阿特金森、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理论。

8、韦纳:自我归因理论或成败归因理论。

9、马斯洛:人类的五个需要层次。

10、德耶弗斯:五水平观。

1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二、问答。1、学习律:

1)、准备律(内因):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学习动机。

2)、效果律(外因):既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可以改变的联结可因使用而加强,可因不用而减弱。前者叫“使用律”,后者叫“失用律”。

2、操作性反射:

机体自发的反应,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重复出现的概率。

3、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强化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强化可以分为正、负两种。

4、 程序教学:

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5、 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

1)、注意过程:第。

一、观察者的特征。第。

二、榜样的特征。第。

三、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

2)、保持过程: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观察学习的动机来自于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6、自我效能感:

指认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

7、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8、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和生理状态。

9、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选择)

特点:(1)、单向的相互作用论。(2)、双向的相互作用论。(3)、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观。

启示: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可有效的传授知识。

10、学科的基本结构(选择、填空)

1)、基本,指构成学科的主要内容。

2)、结构,指基本内容之间有层次的联系。

3)、科学家对待这门学科发现、探索的态度和方法。

11、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简答)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该学)。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向(愿学)。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能学)。

12、加涅的5种学习结果分类(论述)

1)、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对外运作的能力。(如利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

2)、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如写作)

3)、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一个星期有7天)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如游泳)

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一个人是喜欢学习数学还是历史)

13、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启动作用(2)、指向作用(3)、维持作用。

14、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简答)

对于一般难度的作业学习效率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到达峰值后学习效率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始终的学习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但这种始终的学习动机水平又随学习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对于简单作业,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对于困难作业,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最低。

15、成就动机理论。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动机。

16、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名词解释)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17、如果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小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时。

失败会灰心丧气;成功会鼓励他们。

18、奥苏伯尔有关成就动机的观点。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内驱力。也就是想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动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得到自己所尊敬的人的称赞或认可,而把学习搞好,工作做好的一种内驱力。

19、归因理论。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

20、自我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解释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也有人因为韦纳的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偏重在对行为成败的解释,称之为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理论。

21、自我归因理论结构。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其他这六个因素。

22、消极归因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3、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

24、动机的强化理论。

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强化。强化有正、负之分。正强化:施加某种影响使机体获得愉快体验从而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负强化:施加某种影响使机体先前的不愉快体验降低从而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2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简答)

高校生活为学生提供的多种竞赛或竞争情境:考试、作业、各种知识竞赛、评优等。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斗志,鼓励人们积极上进,克服困难,获取优异成绩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是因为在竞赛的条件下,人们的成就动机和自尊的需要表现十分强烈,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加;竞赛总要决定胜负优劣,这就为参赛者提供了及时反馈;目标明确也是竞赛的一个特征。

1)、组织竞赛时,要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2)、可以按能力的高、中、低分组竞赛。

3)、把超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奋斗目标,力求“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强”。

26、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书p99页**)

27、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论述)

一)、学习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

2)、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

1)、习得阶段,即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巩固与转化阶段,即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3)、提取于应用阶段,即意义的提取与运用。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习得阶段,再次阶段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在习得阶段是陈述性知识。

2)、巩固与转化阶段,即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提取与应用阶段,即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慧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28、书p110**要求会做题。

29、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简答)

1)、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

2)、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反应人类的认识成果。

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

30、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辨别、假设、验证和概括的过程(小题)。

31、陈述性知识形成的条件。

一是内部条件,即被试掌握和辨别正反例子变式的能力。二是外部条件,即主试对被试区分出的例子所做出的反应,这是被试必须得到的反馈信息。

32、程序性知识是指可操作的知识。

33、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的能力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填空)。

34、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状况的认知和监控。

35、元认知的训练方法(简答)

1)、言语华训练法。

2)、他人提问训练法。

3)、自我提问训练法。

36、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3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答)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具有顽强的意志、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38、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

2)、经济条件也是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之一。

3)、就业困难也对大学生的心态是一个考验。

二)、家庭因素。

1)、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言语及人际氛围。

2)、父母关系不良。

3)、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

1)、归因方式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2)、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

3)、社会比较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制约因素。

3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问答)

1)、认识自我。

自我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2)、认识世界。

3)、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4)、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40、心理障碍(名词解释)

所谓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

41、教学效能感(名词解释)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42、教学监控能力。

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3、教师的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的作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