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谢春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简介。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无意识,研究手段为自由联想、分析梦境。
2)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行为,采用的研究手段为实验法。
3)认知心理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其标志为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其研究手段为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它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其发起人是马斯洛,后来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认为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因心施教”;
2)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龄施教”;
3)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因性施教”;
4) 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一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因材施教”。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通常认为是202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
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越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三者的区别表现在:
1) 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
2) 三者的主体不同。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威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的,它一旦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智力: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德;5)注意分配力;
2.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因材施教能力;5)教学控制能力;6)自我教育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8)教育机智。
三种教学水平 (★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分析;
2)微型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教学反思——是教师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律:1.准备律:是学习的需要。作好学习的准备则愿意学,包括动机准备和心理、生理准备。
2.练习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3.效果律:在情景与反应之间建立起可以改变的联结时,若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事物,联接力量就增强;若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事物,联结力量就减弱。不要拿孩子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势比,多表扬。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
条件反射的规律性现象。
强化——条件刺激呈现时或呈现后给予无条件刺激。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假如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出现而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应便逐渐减弱并消失。
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这并非是永久的或一次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以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
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
分化——学习者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
高级条件反射。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1.学习方式的分类: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适合于中国的教育环境。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学习材料。
2)内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通化新知识;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的心向。
4.认知结构:学生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主要由学生所掌握的事实、概念、命题等构成。
5. “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教师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学习知识前,新、旧知识的组织联系,填补新、旧知识间的空隙)
第四节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不能替代。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内涵、构成与类型。
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是自我提高的内驱;
2.学习期待,是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外部要求。
奥苏伯尔动机的类型——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1.认识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的食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第二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三节大学动机理论。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成就动机理论。
1.力求成功的动机。目的是获得成就,趋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2.避免失败动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或论述★★)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 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