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58:28 阅读 8723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7.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1.奥苏伯尔在《学校学习》中提出的动机类型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分别是: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5.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

19.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审题、课题归类、重现有关知识、解题。

18.根据记忆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时间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2.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36.性格的特征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

23.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

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现象,代表人是心理学家达谢尔。

1.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3.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

5.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为: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策略式教学。

6.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桑代克,他提出了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8.当代美国认知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提倡者。

9.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10.奥苏伯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这两条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p41)

12.动机期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托尔曼和勒温。

13.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将成败归因理论从三个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四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16.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对比率。

17.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过程。

20.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21.动作技能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2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和调控。

23.记忆编码策略很多,主要有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编织知识网络、描绘事物形象、群集策略、画内容框架图。

24.创造的心理过程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p129)

25.影响大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顾着、迁移影响、原型启发。(p133-135)

26.“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p147)

27.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p152)

28.社会学习论是由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

29.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主要有:过矫正、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

30.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

31.202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p215)

32.2024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制定了“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智力,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

33.当智商达到130以上时,其智力水平为超常,占总人口的2.275%;110—129时,为偏高;90—109时,为中常,占总人口的49.

714%;70—89时,为偏低;69以下时,为低常。(p250)

34.气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5.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常用的气质鉴别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发射测定法、测验法。

11.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3.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24.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25.集体**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26.具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31.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2.多元智力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结构》这本专著里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语言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智力、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自我内省的智力。

4.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3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35. 性格的分类方法:机能类型说,这个方法将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性、意志性三种。

向性说,根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内部,可将性格类型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性说,根据个人独立性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价值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卜兰格把人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六个方面,根据价值取向不同,将性格分为: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政治型、社会型和宗教型六种类型。

28.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具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特殊群体,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八条。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29.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答:当代大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心理和社会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经济上不独立,以及现代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等等。

20.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答: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

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作用较为明显。态度定势对人的心态乃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有其两面性:积极与消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

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其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认识鉴别功能和动力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

对于教师来说,在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的同时,应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有意识地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样就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主要方式有:培养学生抗**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观,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由于个体之间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规范。

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大学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要阅读大量的课外参考书,并且撰写**需要自己确定研究选题;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

5.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2)情绪状态(3)动机强度(4)定势作用(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的环境智商。

1.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是怎样的。

答: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道德的裁判、知识的拥有者自居,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角色;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着“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看教师个人的素质及其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演员”的角色;在现代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是看全体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状况,所以,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先知先觉的“先生”,是“教书匠”;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是“研究者”,尤其是高校教师,更应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专家。

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同样的内容,由于宣讲者的威信不同,因此宣讲的效果也不同。

名片效应:“名片”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自己人”效应:

如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存在若干相似之处,就会有“自己人”的感觉,相对较易接受教育者所论述的观点。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存有好感,就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