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p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对于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感受到的心理学:个性——因材施教;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
3.心理现象:舌尖现象,期望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4.心理规律:爬梯试验,语言发展规律,遗忘的规律,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5.心理活动的成分(p4)
心理包括:(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6心理学的创立:冯特(wundt,1832-1920)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7.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p3)认知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深情绪情感体验。
8.心理的实质:(p5)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的机能在于反映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被动的,往往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即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9.意识的重要性:(p7)任何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有意识;
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自我意识。
10.什么是教育心理学?(p12,15)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对人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过程是有教育者、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的双向活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thorndike,1874-1949) 2024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11.心理学和教学活动的联系(p13)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环节: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教学评价。教育教学活动,哪怕是非正式的,也要包含着这些环节,才能使教育活动科学化,有效化。
1)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这指的是行为,而不仅是知识观念;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最近发展区理论。
2)教学任务分析: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心理成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到实际中就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即学生的培养规格,如:胜任素质。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等因素的水平,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出发点;现实中主要是即时观察,要求教师要随时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选定教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道德规范,组织教材、教法;需要学与教的规律的研究。
5)实施教学:教材的呈现;学生的反应评价;强化和反馈;学习动机的激励等。
6)教学评价: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运用测验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测验编制和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特点(p15)(1)高等教育的特点:“高”:要求高、规格高;“专”:专业化、专门化。
2)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特点(p16)
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减少,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上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上由再现式向**式、研究式转化;
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又注重教知识向叫思维方式转化;
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1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4.高等教育心理的研究方法(p18-19)(1)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动机的概念(p24)引起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
2.引起动机的条件: (1).
内在条件,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即需要。 (2).外在条件,是指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心理学中把这些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 诱因” 。
3.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4)动机还有强化功能
4.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的起源划分,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①生理性动机源于个体自身的生理需要,如饥饿、口渴、性欲、睡眠等动机。②社会性动机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较高层次需要,如交往需要、自尊及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为基础。
5.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将动机分为:
(1)外在动机是指活动的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2)内在动机是指活动的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外在动机是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的。
6.奥苏泊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p26)(1)认知内驱力: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的需要;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发生兴趣.(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学习的外部动机,是个体因自己的本事(胜任能力、工作能力)提高而获得响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赢得长者(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种驱力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
7.动机的其他分类:(1)根据对活动支配作用不同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中的作用分为原始的先天性动机和习得的后天性动机;(3)根据动机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分为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4)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5)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分为高尚动机和卑劣动机。
8.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3)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9.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29)(1)多元性(2)自律性(3)社会性(4)职业性。
10.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由弱到强依次是:(1)求知进取动机(2)物质追求动机(3)小群体取向动机(4)社会取向动机。
5)害怕失败动机(6)个人成就动机(黄希庭等,1996)
11.动机理论:(1)动机的本能理论(2)动机的强化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动机的归因理论(5)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6)自我效能感理论
12动机的本能理论:对行为动机的**,最早起源于本能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只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充分的。
应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20世纪初)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理论主要源于**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3动机的强化理论(p30)斯金纳(1953)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1) 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指某个愉快刺激的出现能够提高学习者反应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指某种厌恶刺激的退出会提高学习者反应概率的过程 。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2) 强化物的安排方式(p31)①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关系:前者是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后者指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②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关系:前者指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
后者指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
3) 强化理论的应用原则:①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生。②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③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④及时反馈。⑤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应以正强化为主,做到奖惩结合。
14成就动机理论(p32)成就动机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默里(1938)提出成就动机的概念,麦克莱伦和阿特金森等将这一概念修改。麦克莱伦把人的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三个因素,可表示为is。
1)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根据成就动机的倾向,把人分为力求成功或力求避免失败两种类型的人。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能够带来成就的任务,这种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力求避免失败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不敢面对挑战。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 避免成就动机 ta = ts - taf - tfos (ts 追求成功的倾向taf:
害怕失败的倾向tfos害怕成功的倾向)(2)动机的归因理论(p33)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行为结果原因的分析和推断叫归因。海德于2024年最早提出归因理论。
维纳等进行了完善,认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个体会对活动的结果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并把上述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性、可控性与因素源。
(3)动机的归因理论:积极归因倾向是指能引起个体肯定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对未来行为抱有成功的期望,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归因倾向;消极归因倾向是指引起个体否定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对未来行为的成功感到失望或漠然,阻碍个体追求行为成功的归因倾向。(4)归因理论:
weiner, nierenberg和goldstein(1976)找一群学生,让他们在积木设计作业过程中分别经历零到五次的连续成功的经验。结果:(1)当学生成功,将努力、能力视为稳定特性时,则下一次成功期望也会较高。
(2)当学生失败,将努力、能力视为稳定特性时,则其成功期望亦较低。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