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1:07:28 阅读 6840

第一章绪论。

1.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

明确教育目标

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课的设计 教学

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

评价。2. 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心理学必须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注意研究大学生的品德培养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

发展性原则

不仅要注意现状,更要注意新特征和发展趋势。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教育性原则

任何研究都不能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系统性观察和非系统性观察。

实验法 在控制某种情境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即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实验室实验

现场(自然)实验。

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地了解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谈话法 问卷法。

个案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1. 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广义的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指心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1、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直接导致心理变化,即认为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女性周期性抑郁,内分泌失调影响情绪的变化

2、间接作用即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如:早熟和晚熟;社会文化。

因此实际上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间接作用,而且间接作用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体态变化的影响。

外貌好——充实感、满足感。

外貌不好——自卑感、孤僻。

三)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男性:早熟:社会、体育活动出色

晚熟:自我评价损伤。

女性:早熟:生理变化困惑、归属感难形成。

晚熟:自然交往。

3.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一)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二)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即使刺激消失,响应的情绪反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即心境化状态。

三)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四)情绪、情感的内隐性。

随着自制力的增强以及思维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与入学前的青少年相比,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内隐性相对明显:

一是,他们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有时并不一致,具有掩饰、隐蔽的特点。

二是,对自己认为不了解和不关心他人的人,会紧闭心灵之门,绝不轻易吐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加大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

1. 学习的心理学涵义。

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中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五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是一种心理适应

学习体现为行为变化

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是个体经历

普遍存在的现象。

2. 学生学习的特点。

1.掌握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

2.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的过程

3.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后,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

泛化规律: 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来刺激的相似程度;刺激泛化,可促进学习迁移;不准确或不精确

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类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两者关系互补的过程:相似-差异;迁移-恰当。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三条主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发现操作行为与其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对行为起控制的作用,影响操作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

积极强化: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愉快的刺激,增加此类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这种操作为积极强化,也叫阳性强化。

消极强化 :当有机体做出反应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的刺激或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无强化: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不给予强化,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叫无强化,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过程

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呈现讨厌刺激或不愉快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

认知学派: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提倡发现学习。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的生长点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情境性

学生观:学生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教学观: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习者反思和思考;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是期待的获得;外在强化不是必要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外部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自定的标准时(该标准往往是社会期望的结果),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进行自我奖励,这同样对行为具有强化作用,这种强化就是自我强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和自我概念等。

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

最有用的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引起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功能:决定学习方向;决定学习进程。

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正确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的,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错误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之源于自己的眼前利益。

二)根据学习动机行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近景性的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很具体,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够稳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远景性的间接动机:常常与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系。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三)根据动机的动力**:

内部动机:主要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好奇心、兴趣、上进心、义务感等心理因素。

外部动机:主要由外部条件(即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如父母的奖惩、老师的表扬、“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等。

内部动机持久,使学生主动学习;而外部动机短暂,使学生学习被动。两者的划分不绝对。

四)根据动机的作用范围

一般动机(性格动机):在许多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的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具体动机(情境性动机):一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其作用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2.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通过强化原则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

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乐意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

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困难任务,并获成功;

有明确目标,抱负水平高;

精力充沛,开拓进取;

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三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包括三个维度:内外维度、稳定和不稳定维度、可控和不可控维度。六个方面:

1)能力(2)努力 (3)工作难度(4)运气(5)身心状况(6)外界环境

不同的归因将会影响个体对以后活动的预期和对能力的判断。

研究表明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失败倾向的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缺乏,而把成功归因于偶然。

归因理论的重要性: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推断个性特征

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结果来**个体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