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学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40:28 阅读 6107

第三部分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主要阐释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第六章到第八章主要阐释教学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促使高等学校教师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等不同范畴的教学所具有的不同规律有所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第六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名词解释。1. 知识:一般指存在于语言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公式、原理等。

2. 知识感知:指学生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知过程。

3. 知识理解:是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某类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以发展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

4. 知识巩固:就是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保存在头脑中,以便应用时提取出来。其实质是对知识记忆的过程,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来实现。

5. 知识运用:是指把已经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的迁移。

6. 技能:是学习者在特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7.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之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跳舞、开车、弹琴等。

8. 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心算、解题、作文等方面的技能。

思考题:1.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现代认识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亦称描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包括事实,规则以及个人的态度或信仰等,具有静态的特点。程序性知识:亦称操作性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由于这种知识的存在只能通过某种作业间接推测,具有动态的特点。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简述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方面。

1)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a.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b.感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c.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d.感知具有相对深刻性和稳定性。

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c.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b.

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势在于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联系密切,定向作用好,能够很快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直观方式,优点是它既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扩充实物直观的范围,缺点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物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言语直观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直观方式。

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广泛使用,并能够运用语调和描述事例激发学生的想象。

4. 提高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择。b.言语直观与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 举例说明防止知识遗忘的有效方法。

1)复习时机适当。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复习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进行,以节省学习时间。

2)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有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两种形式,而综合方面,有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两种。

3)复习次数适宜。遗忘与复习次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遗忘发生越快。

7. 提高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正例与反例的配合使用。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3)进行科学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8. 根据智力技能理论,谈谈促进大学生智力技能的有效措施。

由于智力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为了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阶段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指导。

名词解释。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2.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了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以及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三种。

4. 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是在学习资源的合理应用方面对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起到支持作用。与学生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5.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

6.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7.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

8.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9.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10.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思考题。1. 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哪些?

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分为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下划线)、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笔记、类比等)、组织策略(组块、要点、提纲、知识图);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目标设置、浏览)、监视策略(自我检查、注意、领会)、调节策略(重读、复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有组织的地方)、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教师的帮助、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2. 有效促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是什么?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

2)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

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

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

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3.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效促进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

1)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增强元认知体验。(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4. 试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管理学习资源。

1)学习计划与时间的管理。(2)学习环境的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名词解释。1. 问题:是指疑难或“难题”,即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思考题:1.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特点有哪些?

问题解决是由一般情境引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点:问题情境性,是指出现在人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境。

目的指向性,必须具有目的指向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点的目标状态。操作序列性,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认知操作性,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

2. 简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这意味着首先要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细节。

2)明确问题,即认清问题的关键。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对于有效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个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做别的事,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可能突然会想到解决办法。

5)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6)情绪和动机状态。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动机的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3.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构成与评估方法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

4. 试述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高等心理学心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心理学2 教师角色3 教学风格4 自我效能感5 教学效能感6 动机与学习动机7 学习迁移8 问题解决9 自我意识10 心理健康教育11 教师期望效应12 教学监控能力13 教师胜任力14 教学反思15 学习16 创造力17 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18 人际交往。简述题 1 简述高等...

高等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桑代克是 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人性是教育心理的起点和归宿,一切教育学问题都是人性问题,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 性善论 四端 侧隐,是非,辞让,羞恶之心 荀子 性恶论 学习过程 立志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时习 笃行。西方 亚里士多...

高等心理学重点

1 高等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学科。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高校学生的心理,也包括高校教师的心理,还包括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2 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认知 情感和意志的过程。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 描述高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