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37:28 阅读 4298

一、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学生学习:是指学生因练习而引起的持久性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6.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7.学习动机: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8.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9.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程序性、认知操作性。

1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具有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情感世界;发展意志能力;促进道德形成功能。

11.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动态的角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静态的角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内容有新生环境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14.教师角色: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15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1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7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8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9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0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1学习诱引: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2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23个性心理: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24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25.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意味着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

26联结:即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27认知地图: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

28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件、事实、态度等。

29程序性知识:是一种以操作步骤为基础的知识,是一种倾向于动态变化的知识,人们对其组织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30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31创造力: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

32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3.望效应: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容易取得老师期望的效果。

又“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

34大学班集体是按照大学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大学生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35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认知活动。

36非正式群体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37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作出灵敏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8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划分: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39教育威信:不失威严和权威,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使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使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40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

41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自我认识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2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43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也即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

44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

45理想自我:是个体丛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

46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47社会自我: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48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为表现等方法的意识。

二、 简答题。

1.图示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大致图示如下:

认知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2.简述心理学任务。

答:①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问题发生的原因。

②解释:是对个体行为做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③**:

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④控制: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⑤提升:通过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作用。

答:1. 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即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即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2.

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将教师角色分类为: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④榜样、模范公民角色;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⑥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教师角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风格、人格特征、举止言行以及教育期望等方面。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①获取知识: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可以把人类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②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③提高素质:

学习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答: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①激活功能:

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③强化功能:指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学习动机的结构分为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方面。①学习需要与诱因:学习需要与诱因作为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而存在,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诱因是引发个体行为的外界原因,有理智的诱因、情绪的诱因、社会的诱因,以及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是动机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②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另一基本要素,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学习目标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③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二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紧密相连。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引发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是指向学习需要得满足,促使学生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