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35:28 阅读 2561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2)实验性研究包括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

第二章学习的动机及其培养。

1、动机是指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成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称为诱因。

2、奥苏伯尔指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的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搞好的一种学要。

3、成败归因理论(自己总结)参***。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接受了海德和罗特的观点,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讨论,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如果将三维度和刘因素结合起来,得到如图的归因模式。

4、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

2)确定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第三章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1、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并认为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高级的专业技能。

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3)语言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

3)教学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4)提倡发现法学习。

3、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章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同化包括上位同化、下位同化和并列结合同化三种方式。

4、遗忘及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第五章到第八章。

1. 认知策略的含义及分类。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

分类:①注意集中策略 ②编码策略 ③组织策略 ④提取与利用策略 ⑤学习策略。

2. 学习迁移的含义及按性质分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中。

分类: 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好了英语有助于学习德语和法语。

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律,则可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4. 问题解决的特征。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1 目的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 问题情境性。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面对问题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需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3 操作顺序性。

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包括心里操作过程的序列,如果没有这种操作序列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4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通过人的认知操作来完成,他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如果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主要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也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5.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 过去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4.原型启发5.情绪和动机状态。

6. 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 皮亚杰的品德发现观。

以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的公道的对待别人的人。他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在《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在自我中心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没能把主体与客体分开,不能区别自己与环境,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没有形成。

2 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的尊重和服从的愿望,认为绝对服从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的动机。

3 可逆性阶段(8~10)。又称自律阶段。儿童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期,突出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达到了机遇遵从的新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这时儿童以不把规则看成一成不变的,认为只要同伴之间有所约定就可以修改,他们一旦意识到应当相互尊重已经约定好的规定,规则对儿童来说具有一种保证行动、互相取予的可逆性,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的形儿童成。

4 公正阶段(10~12)。10岁左右的儿童公正观念是在自律阶段发展起来的,他是互敬互惠的产物,他们的公正感往往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获得的,儿童与**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儿童体验到公平、平等应当称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应当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皮亚杰认为,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

8.品德态度的形成。

是指人们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产生某种品德态度。品德态度的改变包括性质的改变和水平的改变,前者指个体由一种品德态度转化为另一种品德态度,后者指品德态度由一种水平转化为另一种水平。经历三个阶段:

1.顺从阶段2.认同阶段3.

内化阶段。

9.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定阶段。

第九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

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4.全体性原则。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同意、转化和稳定的过程。

2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发展水平较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4.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5.

大学生自我调空的发展特点。

第十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

交往愿望的破切性:交往愿望越来越强烈。2.

交往内容的丰富性: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交往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等各个方面。3.

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系统。4.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较为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与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交往观念具有明显的自主性。5.

异**往愿望的强烈性:生理心理发展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促进了大学生与异**往的强烈愿望。

第十一章。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

第十二章。一个成熟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

能够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能够独立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要求,不希望被人过多干涉。3.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