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0:34:28 阅读 9446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试验法、个案研究法。

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含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教育心理学是通过考察教与学过程中人的行为来研究其心理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从学科作用来看,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型,作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学科又具有鲜明实践性,因此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交叉。

三、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1、诞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2024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詹姆士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霍尔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卡特尔培养了大批人才;桑代克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研究的先驱)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有关学习的资料。2、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出版书目的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学心理学。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世纪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五、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建国前:2024年房宗岳翻译小泉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2024年廖世承编《教育心理学》第一本教科书。

特点: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学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2、建国后:

1949-1958学习改造阶段;1959-1966初步发展阶段;1967-1976跌入低谷阶段;2024年至今走向繁荣阶段。

六、高等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上:培养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培养对象上:一般是18岁以上的少年。3、社会职能上: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4、地位作用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培养方式上:传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七、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科学。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研究对象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八、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层次性(a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b个性心理结构c心理活动结构d心理的物质结构)动态性、组织适应性)实践性原则、道德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九、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的外部行为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

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真实而自然;不要求合作。缺点:被动状态,消极等待;行为的一小部分,不易从中得到某种因果关系的推断。

2、访谈法:是根据事先确定的研究目的,通过与研究对象就一些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数据资料的方法。优点:

灵活而易于控制、适用范围广。缺点: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访谈对象数量受到限制,访谈效果取决于双方合作,也受到双方心理特征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使用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做好访谈的前期准备、把握访谈的方向与主题、掌握访谈技巧、减少访谈者的误差。3、问卷法:

是将统。

一、严格设计的问题或**以书面的形似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其如实回答,进而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优点:实施简单,不易受人数限制;适用范围较广;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缺点:由于问题和答案往往已经规定好,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数据收集过程中难以严格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难以辨别证实答案的真实性;对问卷的编制有较高的要求。使用前要注意的问题:

依据研究目的来构建问卷框架、编制合适的问题、对问卷进行测试与修订。4、测量法: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优点:所使用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结果的量化程度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结果处理方便;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简便省力。缺陷:

属间接测量、测量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对施测者和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要求。应注意的问题: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保证测验的严格实施与客观评估。

5、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特点:

试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试验者在实验中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反复验证。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试验法、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法优点: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可排除无关干扰、实验结果的记录、统计比较精确客观。自然实验优点:

试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出于自然状态,所得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应注意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和利用恰当的实验仪器、要控制无关变量和误差。

6、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优点:

便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了解;在个案追踪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缺点:结果缺乏代表性;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提供的材料是粗略的、描述性的。

十、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有助于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手段。

第二章高校学生心理发展。

1、高校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主要包括自我概念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独特性、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大学生性意识发展等特征。

2、教师传授知识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简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3、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人际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中关系的深度、密切度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了解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并帮助其调试,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1体格发育趋向稳定2、性机能日趋成熟3、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2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评价日趋完善、独立意向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度)4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5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三、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个别差异的成因: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四、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主要表现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2、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成就动机智力(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智力差异对学习的影响)、情感与意志、性格3、成就动机差异。

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1气质差异与学习: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它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但不同气质对学生学习仍然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根究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2性格差异与学习: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性格不同于气质,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特征会促进学业的成功。(六种性格特征:

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3能力差异与学习: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大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是他们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的表现,体现着他们在一个群体中的优势。

六、人际交往及其主要功能: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一般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主要功能:

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协调合作和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功能、身心保健功能。

七、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情绪因素。

八、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害怕人际交往、轻视人际交往、缺少交往方法。

九、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室关系、网络人际关系。

十、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适:1、羞怯心里。调适:

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2、自卑心理。调适:a如果是由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是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来解决。

如果是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法而失去自信的可以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b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c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3、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原因:

性格缺陷、强烈的欲望感、自我评价过高。调适:正确评价自己、转移注意、正确比较、提高修养。

十。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互助互利原则2、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

注重仪表(着装得体、仪表整洁)、重视第一印象、有幽默感、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加强交往,密切关系、寻找共同话题3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语言艺术、学会赞美别人、学会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有恻隐之心、把握交往的“度”

第三章高校教师的心理。

1、教师的神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2、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除了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思考力等这些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从事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如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时发现与妥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

4、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一、我国教师资格的分类: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

二、教师角色的多样性: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人、心理调节者、科学研究者。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1色认知阶段:大学教师应初步了解应该承担的基本角色,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并将这一角色与其他角色区分开来2角色认同阶段:

在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基础上,在思想上、感情上也接受教师应承担的社会职责。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将其看做行为的准则,从而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四、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1了解学生的能力2、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获取新知的能力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6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7自我更新的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复习笔记。注 考试题型 客观题20分 其中单选题 10题10分 判断题 10题10分 简答题60分 10题 论述题20分 2题 1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 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记 知情意 p2 2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华生 斯金纳 人本主...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斯金纳 强化说。基本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情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s r联结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阳性强化 行为伴随喜爱的刺激出现阴性强化 行为伴随讨厌的刺激解除惩罚...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略。1 1.简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p32 34 1 促进教改,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 2 改善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 提高,促进大学生学习效率 4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2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31 32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2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3 德育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