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概念: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1、概念:注意(重点)
注意(重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2、意识有哪些水平?(重点)
1)焦点意识水平。
焦点意识是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清晰的觉知状态。
2)边缘意识水平。
边缘意识指对处于注意边缘部位的刺激的觉知状态。
3)下意识水平。
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对某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意识。
4)前意识水平。
前意识可以理解为意识之前的意识,接近于意识的状态。
5)无意识水平。
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非意识水平。
人体的有些活动是人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例如,人对自己的脑电活动、内分泌和肝功能的变化。
7、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重点)
1)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方向性:
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
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
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2)应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自觉性: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
做中学。3)应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效率性: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
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4)考虑注意品质因素,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广度因素。
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稳定性因素。
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分配因素。
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转移因素。
5)应用注意类型转化规律使学生的注意更加稳定。
注意的转化可以分成两种:
是递进式转化(递进式转化是指注意的形式从无意转向有意,从有意转向有意后。)
是交替式转化(交替式转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注意形式共同参与,不断交替进行)。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3.感觉有哪些基本规律?(重点)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2)感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3)实践能提高和发展人的感受性。
第五章记忆。
1.记忆的概念(重点)、记忆的特点、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重点):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学习的概念(重点),学习理论;(重点)
学习(重点):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学习理论:(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重点)
思维(重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6.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重点)
1)认知因素。
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思维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 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 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
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2)动机和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个性特征。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4)鼓励直觉思维(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七章智力。
1.名词解释:智力(重点),智力三元理论(重点)
智力(重点):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是个体对生活环境适应时,运用已有知识,从事抽象思维以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重点):这三部分智力是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
第八章动机。
1、动机的概念(重点)和功能。
动机(重点):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功能:激活功能:动机推动人特定行为的产生,没有动机就没有行为。
指向功能:动机支配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
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驱使行为在预期目标实现之前持续进行。
强化功能:行为后果对动机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重点)
1)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机产生不良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2)动机与工作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重点)
韦纳的归因理论(重点):
一、三个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二、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个体归因的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基于六因素归纳出的三维度:外在-内在维度,稳定-可变维度,可控制-不可控制维度。
教育意义:1)可以**他以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2)学生对学业成败的自我归因虽不一定正确,但却透漏了教育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3)长期的消极归因倾向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8、学习动机的培养(重点)
1)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2)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成长需要(3)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 (4)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6、情绪情感的功能(重点)
1)适应功能。
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这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
2)动机功能。
情绪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
情绪反应比内驱力更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情绪的动机功能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策上,通过兴趣情绪明显地表现出来。
3)组织功能。
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
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促进或瓦解)。
情绪的组织的作用还表现为对行为的影响。
4)信号/社会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
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
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关注。
第十章人格。
1、概念:人格(重点)、性格(重点)
人格(重点):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重点):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3.影响人格形成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重点)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早期童年经验。
1)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2)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
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自然物理因素。
1)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
的出现频率。气温和攻击。(3)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
四)社会文化因素。
1)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2)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五)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六)学校教育因素。
1) 教师的影响:管理风格,教师期望(2)同伴集体。
七)自我调控因素。
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
第十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重点)
1)教育性原则。
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2)整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综合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外部原因;
3)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4)尊重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
-承认学生与辅导者的平等地位;
5)差异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辅”
6)保密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隐私;
-这一原则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的信任度有极大关系。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途径(重点)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始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5)建立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沟通的心理辅导渠道。
第十三章毕生发展。
6.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重点)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汉斯偷药。
心理学重点
2 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你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知识点 教学监控能力的问题分析 讲的太快,内容设计不好,提高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2 2 一位教师只顾讲课,不与学生接触,对不对?错在哪?知识点 涉及师生交往分析 不与学生交往的危害,改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主动权在老师。2 ...
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一 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学?心理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并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也有心理,只是人具有更高级与复杂的心理而。已。心理学 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二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其他心理过...
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1.有效教学 2.创造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 4.优秀教师成长需经历那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6.教师劳动的特点 7.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这是一种主动的 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受意识调节与支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