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水的科学

发布 2022-10-12 05:04:28 阅读 3240

第三单元:水的科学。

单元教材分析:

水是常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 “改变浮和沉” “水面的秘密” “水往高处走”是在“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或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对比实验;做好记录;通过评议获得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知识: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心上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单元课时安排:

五课时。10、认识水。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能够针对各种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能运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有关水的现象。

3、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喜欢玩儿水,对水有许多亲身的感受,所以对于掌握水的基本性质不是难点,而怎么合理运用感官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重点:**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水、筷子、牛奶、橡皮、各种饮料等。

搜集各种有关水的美丽**。

教学过程:提问导入。

同学们,在大自然中你们见过哪些自然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那么水在**呢? 你们都想研究水的什么?

是的。水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学生踊跃的回答。(水在河里、海里、江里、水库、瀑布、井水、人的出身体里、植物等)

组织学生交流水,**水。

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

1放录象。(大自然中的海水、黄河瀑布、云、冰山椰树和泉水)

2看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

3自然界还有那里有水?

4你们想怎样研究?

学生仔细**录象,感受水体的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水在大自然中也各种形式存在着。

学生交流自己对水的看法。

学生讨论研究计划。

感官观察**水的性质。

1出示水和各种各样的饮料让学生通过感官感知**水的性质。

2比较一下水跟其它的液体有什么不同?

3水是什么颜色的?水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观察品尝各种饮料的味道、颜色、形状、气味等。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发现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赞美水体的美。

1放美丽的大自然中水的录象。

2看完刚才的**你们有什么感觉?(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赞美水。)

3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赞美水?

4学生一个人和小组的形式都可以,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赞美水。

学生欣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丰富的出词汇来描述刚才见到的景象。

学生讨论。(用诗各、弹琴、唱歌的形式都可以赞美水)

学生表演。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活动。

2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快来评评你自己。

3评价学生**的态度。发星鼓励。

说说自己这节课哪些收获?

学生互相倾听他人的发言。

评出最佳实验小组,板书设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能流动的是液体。

不能流动的是固体。

教学反思:通过壮美的水的录象启发学生大自然中水体的美。学生们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制定出研究计划。同样善于运用感官**物体的性质,这也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通过实验**认识水的浮力,体会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体验科学**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理解“沉下去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会很困难。

教学重、难点:

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小河的录象、**等。2、水槽。

学生准备:木块、石块、橡皮泥、尺子、刀子、皮筋、木板、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上课以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注意观察录象中有什么?(**录象)

师:来说一说,从录象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水面浮着树叶和一些树枝,河边有很多水草。

生2:河底有很多鹅卵石。

生3:河水很清澈。

师:“清澈”这个词用的很好。看到清澈的河水,有什么感觉?

生:我很喜欢。

生4:河中还有漂着一个矿泉水瓶,破坏环境。

师:你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很好。

师:认真观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有这。

12、改变浮和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使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水的浮力,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教学准备:橡皮泥、玩具小鸭子、食盐、塑料小瓶、塑料泡沫、尺子、鸡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有浮力。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活动。

1、**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使浮着的空塑料小瓶、泡沫塑料、牙膏皮等下沉,使沉着的沙子、铁块、鸡蛋、大头针等上浮。首先选择想要研究的物体,然后设计方案,最后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一小组:在漂浮的小瓶里加入很多沙子时,小瓶会沉入水底。加的少时还会浮在水面。

二小组:塑料上加了铁块会发现塑料下沉了,把大头针放在塑料上会使它上浮。

同学们的实验做的都不错,我们能不能把上面的结论概括整理一下呢?

总结: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2、**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做成小船后就会浮在水面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不好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

汇报交流:橡皮泥在水中下沉作成小船后浮在水面上。

牙膏皮未撑开前沉在水底,撑开后浮在水面,压扁后下沉到水底。

总结: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3、**改变液体的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这里有一个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入水中。猜测一下鸡蛋是沉还是浮?

生:是沉的。

师:是吗?看,这里我不用其它任何漂浮的东西就能让它浮上来。

教师不断向里面放入食盐,鸡蛋逐渐浮了上来,学生充满好奇的目光。

总结:改变液体的比重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改变物体形状,改变液体的比重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13、水面的秘密。

教材分析:本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水的基本性质及浮力和改变浮力的有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

教学准备:注射器、曲别针、大头针、滴管、钢叉、杯子、硬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来做有关水的实验。

二、**活动。

1、往装满水的量筒里加水。

桌上装水的量筒里,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是凹的)

师出示装满水的量筒,你认为装满水了吗?(装满了)师用滴管往量筒里滴水,你认为会怎样?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2、往硬币上加水。

量筒能装水,硬币能装水吗?那就试试吧!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往水里加物。

如果往量筒里放曲别针,水会怎样?学生猜测。

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4、小结。**的数字和实验的结果差别很大,而且同学们也发现水的表面都鼓起来了。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5、学生自由活动,让一枚硬币浮在水面上。

三、生活中常见的水的表面张力。

出示**:叶子上的几滴露珠;昆虫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沉入水中。

教学反思:学生对自己的猜测与结果有很大差别,感到奇怪,也更为感兴趣,所以实验做的很认真、细致。

14、水往高处走。

教材分析:本课以毛巾吸水、粉笔吸墨水等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等活动,亲身体验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观察实验,能把**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中。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没有留意,或没想过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准备:塑料棒、木条、布条、玻璃片、吸管、报纸、水槽。

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出示**: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第三单元水的科学复习

4.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轮船 渔民用网捕鱼。5.游泳时,身体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答 6.设计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请你设计实验解答。答 12.改变浮与沉。一 实验名称 改变浮和沉 12 改变浮和沉 实验器材 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实验步骤 ...

第三单元水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水的描述错误的是。a 水加热到沸腾,就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水蒸气。b 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c 一定条件下氢气可以在氧气里安静地燃烧。d 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 1。2 1999年1月1日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的零点行动全面告捷,太湖水开始变清了,下列不属于...

第三单元水的组成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2 掌握氢气的性质。3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二 重点 难点 实验 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教学过程 三 问题导思。1 水电解实验中,正极产生气,负极产生气。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正负 实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