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7:20:28 阅读 8441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3)二者关系的协调 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 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

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 。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

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

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

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 ②健全的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三、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的人认为受教育的水平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有的人则反对择校、升学,批判“读书做官论”、读书成家论;有人认为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协调器;有的人则认为教育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加工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它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何联系?

答: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对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评价 :

对个人的意义。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幸福,或实现更为崇高的目标与理想。 ②对社会的意义。

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激励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提高其整体功能,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③对教育的意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以冲决社会的保守与封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提高服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效能中,使教育自身得到发展,并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得到改善。

(2)对题目中几种观点问题的看法:题目中的几种观点分别是对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不同看法。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联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与他人、与自然和其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①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幸福,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反过来促进了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也更加容易实现,也就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更加充分。

四、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五、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的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六、a.2024年9月10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b.以教师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以学生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c.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戴圣的《学记》,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活动课的好处:做中学、交流和合作。

e.2024年10月31号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f.教育对人起着指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因素。

七、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和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基本要求如下:

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如下: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如下:①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要求学生。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基本要求如下: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赖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②通过集体教育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如下:

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②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③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八、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

它具有五种基本特性。

1. 综合性。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

2.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

一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教育起源 生物 最早 心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二 名词解释 4 4 1 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2 学校教育制度p5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 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