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优质课教案

发布 2020-11-17 02:26:28 阅读 9859

部编三上《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弃、持”五个生字,随文书写“司、登”两个生字。2、通过跟着老师有停顿、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而能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能背诵课文。

3、借助组词、看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理解小古文,并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富含趣味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小古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一、课前介绍,关注复姓。

1、出示“司马光”,指名读,相机纠正。

2、是的,“司马”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预设:诸葛、上官、欧阳、欧阳、西门。光/持石击瓮破之。二、导入新课学习。

1、板书课题,教学“司”的书写。

师: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们和他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司马光”,关注“司”的平舌音。

师:“司”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我们观察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随机教学“司”。

板书课题: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关注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半包半漏,“口”字起笔在框外。)2、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件事。(ppt不单击,不出示)3、初步感知“小古文”。

这是古代人写的文章,它长度短短的,内容浅浅的,我们把它叫做“小古文”。四、多样化读,读准全文。(一)正音读。

1、小朋友们,请你们打开语文书第102页,自由地读读这篇小古文,碰到难读的字请你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登、瓮、皆、弃、持、迸。

正音。3、比较“瓮”和“缸”点击“瓮”出现**。

1)师:瞧,这是“瓮”,这是“缸”,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些不同,你能发现吗?

师:是的,收口为“瓮”,敞口为“缸”。4、正确读文。

师:前面这么难读的字音你们都会读了,那整篇小古文你们肯定会读!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试读的!

师:我们班孩子个个都是朗读能手。不过读小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二)停顿读。

1)师范读,全班跟读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指名读。

师:谁能学着老师刚才的样子读出节奏?(3)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3、师生赛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敢不敢跟我pk读?我读红色,你们读黑色。师:换着再来一遍。五、理解意思,品读感悟。

过渡: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把课文用不同方法读了好多遍,其中的意思你知道多少了呢?(一)学习起因“群儿戏于庭”1、出示“群儿戏于庭”。

(1)以“戏”字牵“组词法”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做游戏)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文中只出现“戏”一个字,你却把它组成一个词语“做游戏”。嗯,这个办法好!我们就把它叫做“组词法”。

2)瞧瞧,课文中哪些字也同样可以用“组词法”来知道它的意思呢?小结:看来,“组词法”来理解小古文真是好用。(3)感悟运用“于”

师: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成“戏于庭”

若是在(田野)里嬉戏呢,古人会说“戏于(野)”若是在庭院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庭”若是在教室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堂)”师:真好,你们都变成古人了。

师: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心情如何?预设生1:孩子们会很开心。

师:瞧你都是笑着说的,奖励你带上笑容来读读。师:我们一起开心地来读读这句子。

二)学习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接着发生什么事了呢?请自己接着往下读。1、生质疑,生解惑。

师:在你刚刚读的过程中,有碰到不懂的地方吗?请你大胆地提出来,会提问就是会思考。预设:

足:脚;持:拿;得活:得救预设:皆,全都;迸,涌出来。

师:有谁能帮助解决难题。你怎么知道的?生:看注释。

师:学习小古文,一定要利用好书本提供的注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注释法”。

还有哪些字的意思,也可以从注释中找到答案的。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师:嗯,你真是懂得学习方法。

因为时间隔得长远,古人用词和我们略有不同。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好理解了。

2、学习代词“之”

师:有谁知道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师:若是持石击“缸”破之,那么这“之”,就是“(缸)”

若是有个调皮的孩子持石击“窗”破之,那么这个“之”,就是“(窗)”若是有个聪明的孩子持石击“核桃”破之,那么这个“之”,就是“(核桃)”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3、根据“注释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自己翻译小古文。

师小结:我们运用“注释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能够用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不急,你们可以先说给同桌听。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名讲故事。(3)指导朗读。

师:说得这么精彩,想必你读得更精彩。请你来读读。生1读。

师:读得不错,若是能在“持石击瓮”中再加快速度,加重音量读更好。再试试。(ppt加重音符号)生2读整体读。

4、联系上下文,理解“儿”

1)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ppt标红三个“儿”)生:有3个“儿”

师:这3个“儿”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个“儿”一群小孩子,一儿指“落水的孩子”,“儿”指落水的孩子。师:你真是行家啊,全答对了。

师:“群”“众”都表示人多的意思,那“群儿”“众”一样吗?2、读完这个故事,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请同学来说说。生1:我觉得司马光很勇敢。

因为他持石击瓮,救出同伴。生2:我觉得司马光很冷静。

因为别人都慌了,他却在想办法。

生3:我觉得司马光很有智慧。因为别人都没想到救人的办法,他想到了。

师小结:是啊,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司马光。师:

这都难不倒,看来你们是理解了。那这样。你能把缺了部分,不看书填回去吗?

六、镂空记忆,熟读背诵。

1、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全班背2、出示全文。

师:所谓“熟读成诵”,你们都到了会背的境界了。那这样。还敢挑战吗?3、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最高级别的挑战来了。“无字天书”,谁敢挑战?4、出示:空白。

七、拓展阅读,活用知识。

师:瞧,又来了一位智慧少年,他叫“王戎”。请你们运用“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通过同桌合作,去读读这一篇小古文。《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这支,诸儿竞走取之,为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会读2、会翻译。

3、三个“之”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司马光。

沉着冷静组词法机智勇敢注释法联系上下文。

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部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花的学校》优课导学案

花的学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 新月集 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巧妙的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多音字 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花...

部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花的学校》赛课教案

课题。知识。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目标的想象。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培养学生的质疑 表达 想象能力。目标习习惯。重点难点教具。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

部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花的学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花的学校 选自泰戈尔的 新月集 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诗。作者用拟人的首发,以孩子和妈妈说话的口吻,从儿童的思维视角展开了新奇的想象。在雨中绽放的五彩花朵,在作者眼里成了一群假日里冲出校门尽情狂欢的孩子。没有开放的花儿是在地下的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