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 2020-11-14 05:42:28 阅读 4859

2.1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

**《侏罗纪公园片段》

一、聚焦。1.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2.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三、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1)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三、研讨。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2.1在观察中比较。

不同的比较方法

长短高矮结果不同。

课后反思:2.2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二、聚焦。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四、研讨。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2.2起点和重点。

对齐起点。比较终点。

课后反思:2.3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二、聚焦。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活动探索。

1.**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2.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先讲解**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四、研讨。1.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

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拓展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2.3用手来测量。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对齐起点②比较终点。

课后反思: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过程与方法: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手的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2.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二、聚焦。1.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2.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三、活动探索。

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2.测量桌子和书。

1)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2)分发材料。

3)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4)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3.汇报测量结果(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四、研讨。1.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 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教...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科学真有趣。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能用实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 实验 考察 记录等实践活动。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 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培养合作 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1 科学真有趣。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能用实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 实验 考察 记录等实践活动。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 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培养合作 细致观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