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感悟诗情,品味诗韵,享受诗趣。
观书有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还是沟通,是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形象去与诗人沟通,从而体味诗的内容和情感。
因此,古诗学习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朗读、吟诵,在朗读与吟诵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到诗人的情感,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读朱熹有关读书的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准确。
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诗眼“清”,抓住重词“鉴”、“活”、“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对照、画面想象、语言描述来感受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在此基础上,简介朱熹,并由古诗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去感悟诗人的“感”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材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还借景喻理,将观书的感想化为形象,借方塘之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暗喻“人的心智,也是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4.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名句导入,走近诗人。
1.复习《春日》,引出诗人。
2.出示朱熹的读书名言,走近诗人。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心不定,故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3.学习读书名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
1)**出示读书要求,(①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学生自主朗读。
2)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学生诵读,说说诗的大意。
2.指导背诵。
三、细读古诗,**结合,理解诗意,品味诗境。
1.**出示读书要求(①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②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插图,自主理解、交流。(重点理解“鉴”“开”“徘徊”)
指名读诗句,并说说诗意。
轻声吟诵,想象诗句描绘的方塘美丽的景色,体会方塘的特点以及诗人对方塘的情感。
交流体会,再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只有源头活水来。”
运用理解上句的方法,理解诗意。诗人在问什么?诗人心中有疑问吗?(重点理解“渠”“清”“活水”和设问的表达方式)
指名读诗句,说说诗意。
轻声吟诵,假设你就是诗人,就在方塘边看着清澈透明的方塘,你明白了什么?体会体会诗人这种情感。(恍然大悟)
交流体会,再诵读。(板书:源头活水)
假使没有这“源头活水”,方塘会怎么样呢?体会“源头活水”的重要。
交流体会,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体会。
4.学生诵读全诗,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品读古诗,走进诗人,享受诗趣。
1.**出示读书法(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心不定,故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阅读理解。
2.学生轻声读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读题目,学生读诗;学生读题目,教师读诗。提问:有什么疑问吗?(诗中明明写的是半亩方塘,可诗题是“观书有感”,怎么会文不对题呢?将诗题改成《观塘有感》,可以吗?)
你们平时在读书时有些什么收获?有些什么样的感想呢?
读书对人有哪些好处呢?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学生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补充读书名言,丰富学生对读书的感受。
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等。
)简介诗人: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编著的书很多,写了大量讲解儒家经传的著作,一生读书、注书、著书,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重要的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近思录》、《伊洛渊源录》、《诗经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和《文集》,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影响深远。他的语录也很多,流传下来的有《朱子语类》。
朱熹一生都在读书,在读书时一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这首诗就是写他读书时产生了感想,然后见到这半亩方塘,触景生情,写下了此诗。他的感想是什么呢?怎样通过半亩方塘形象表达出来的?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板书:人的心智——敏锐开豁——不断读书)
4.教师小结:诗人将读书产生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5.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诗人借助半亩方塘,一吐为快,此时的诗人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现在,我们就是诗人,再读一读这首诗。
五、知新温故,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诗里,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组织学生回忆、交流。
2.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以及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整理学过的说理诗,读一读,体会体会。
2.想象一下朱熹创作这首诗的过程,便把它用文包诗的形式写下来。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半亩方塘: 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人的心智: 敏锐开豁←不断读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古诗两首苏教版
精品资料欢迎 六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课题课时分配项目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 教具 课件 准备。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感悟 冬夜读书示子聿 蕴含的道理2 内容。...
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古诗两首苏教版教育
六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课题课时分配项目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 教具 课件 准备。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感悟 冬夜读书示子聿 蕴含的道理2 22.古诗两首第1课...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 吴音 理解 相媚好 无赖 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 想象 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3.激发学生学习 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 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