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发布 2024-04-07 17:30:08 阅读 508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教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安全:不要在操场上你追我赶,以防摔倒。

第二课时。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

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新知。

1)认识厘米。

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汇报。

2)用厘米量。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③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④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

比。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安全:不要在教室内你追我赶,以防撞伤。

第三课时。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

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1)提问: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二、**新知(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一棵树高16厘米。()2)完成练习一第3—5题。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

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安全:不要随意触摸教室内的电器设施。

第四课时。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步骤:

一、**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

直?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②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完成“做一做”(3)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4)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量线段长。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

安全:不要在操场上追逐打闹。

第五课时。课题: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②演示,直观感知。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即先画两个端点,再连线。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安全:不要在操场上追逐打闹。

第六课时。课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一、自主**与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米?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②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③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二、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四、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的问题?五、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安全:不要随意触摸教室内的电器设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单元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西南师大版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2 3页例1 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 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 写乘法算式。3 经历观察 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4 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练习

教学目的 1 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 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3 会比较大小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二 新课 教学例3 问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1 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教室长8...

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9 2020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本班现有学生50人。全体同学活泼可爱,积极向上,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全体同学心中已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能熟练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对学习数学有很浓的兴趣。课堂上全体同学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大部分同学不仅自己能主动发言,还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