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发布 2024-03-06 08:05:10 阅读 8858

课题课型。

6、爬山虎的脚课时第二课时。

第2课时。精读教师教师王淑英。

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脚》的课件。

学习过程。学案。

环节导案。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虎()逐()勾()虑()豚()匀()1、导入新哺()铺()课。2、读懂课文后再填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墙。

细丝原2、预习检先是___现在___把爬山虎的嫩茎___使测。它___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

1、**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直观理解:

叶、叶柄、反面。)2、**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结合课件、实物,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合作**。

达标检测。梳理拓展自我总结作业布置。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像蜗牛的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它先是___色的,后来又变成__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__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__墙,不几天就___由此可见也正因为爬山虎的一脚。

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__这是作者把细丝比作__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__和___原来作者不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2、我要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我感兴趣的事物并写下来。(写在作文纸上)

观察事物时要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还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最后,写成文章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才能写生动哦。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

教学反思。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

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1 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2个,会写28个。2 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事物特征 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抓点 有顺序地观察和说明的方法。3 背诵第6课。4 知道并会背诵 日积月累 的内容是一首花名歌谣。5 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第一部分1课时第二部分 古 爬 蟋 预2展2 世界 1三1自...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二单元

5 古诗两首课时安排 1课时。出示自学要求。1 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2 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选项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 千里...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主备 李剑峰审批 第 二单元 鸟鸣涧第1课时。教学基本建议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 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 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生字,读出诗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