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教稿

发布 2024-03-03 21:30:08 阅读 4617

临开一中高二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 7

课题:《六国论》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人:薛振华审核人时间:2014年4月(第2周)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翻译第1段,归纳文言知识并分析。

学习重点】翻译第1段。

学习难点】归纳文言知识并分析第1段。

知识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有《嘉祐集》。

2、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二、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暴( )霜露洎( )牧以谗( )诛胜负之数( )

思厥( )先祖父如弃草芥革灭殆( )尽。

2、翻译课文第1段,并在课本上标注加点词后,释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文言知识归类 】

1、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a、赂秦而力亏。

b、盖失强援。

c、不能独完。

2、翻译并辨别以下文言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合作**】1、第1自然段指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它是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当堂训练】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建安七子”是指竹林七贤”是指初唐四杰”是指唐宋八大家”是指三苏”是指苏门四学士”是指元曲四大家”是指。

课后反思】

《六国论》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授课时间授课形式。六国论 第一课时。1 学习本文中例证 对比 分层 引用等论证方法。2 掌握虚词 以 为 而 之 实词 兵 亡 速 向使 礼 教学目的劫 3 理解作者提出 六国破灭 弊在赂案 的论题的本意。教学重点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 对西夏 契丹的妥...

《六国论》第一课时

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六国论 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 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主张抗击 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1.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论证的方法。2.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 六国破灭 的根本原因及作者的写...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2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和 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设想 由学生自主学习 六国论 中实词 虚词及重点字词的翻译,教师对于一些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明确议 的论点 论据 论证。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