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4-03-03 21:25:08 阅读 6213

课题:《六国论》第一课时。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设想:由学生自主学习《六国论》中实词、虚词及重点字词的翻译,教师对于一些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明确议**的论点、论据、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介绍相关知识。

1)、走进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但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整体感知

1. 重点字词。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 )丧,率( )赂秦也

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

秦以( )攻取之外

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百倍

思厥( )先祖( )父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2.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战不善。 兵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兵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和。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行动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赏。

则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就。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表判断语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或或未易量或许为邯郸为郡成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或异二者之为。 也许治理/被。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 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洎牧以谗诛因为(连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让。

以秦以攻取之外用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

以地事秦用、拿得此言得之适当、得当、正确。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连词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举以予人来(连词) 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超初。

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始速祸焉才招致。

固不在战矣本来举以予人拿。

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举众议举宠为督推荐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殆且燕赵且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殆:近于,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

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

当窗理云鬓对着,面对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3.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至于颠覆:以致,以至于。 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4.其它重点词语:

破灭之道也途径暴霜露,斩荆棘冒着。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同“餍”,满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李牧连却之击退、打退。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这。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确实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指命运。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跟从这。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5.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大义李牧连却之:使……却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日削月割:名作状。

6.特殊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状后洎牧以谗诛:被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五、教学反思。

《六国论》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授课时间授课形式。六国论 第一课时。1 学习本文中例证 对比 分层 引用等论证方法。2 掌握虚词 以 为 而 之 实词 兵 亡 速 向使 礼 教学目的劫 3 理解作者提出 六国破灭 弊在赂案 的论题的本意。教学重点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 对西夏 契丹的妥...

《六国论》第一课时

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六国论 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 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主张抗击 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1.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论证的方法。2.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 六国破灭 的根本原因及作者的写...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二语文审定 汪帮清编制人 李家奎编制时间 2009年9月21日。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加强诵读,体味文章雄辩的气势。2 学习课文第。一 二自然段。重点难点 1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词活用。2 学习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方法 诵读 讨论。知识链接 1 作者介绍 苏洵 1009 1066 字明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