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5 11:44:23 阅读 1810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从刚刚学过的平均值入手,指出不单要了解数据的平均值,还经常关注它们波动的大小,极差的概念。极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极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是反映数据稳定性的量。[**:学|科|网z|x|x|k]

2.过程与方法:体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形成统计意识和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形成数学素养,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养成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极差的概念,明白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教学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从而判断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幻灯片课件[**:学科网zxxk]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见幻灯片)

某校八年级有甲,乙两个合唱小组,各成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用散点图表示各组数据的值,并求出甲,乙两小组各成员的平均身高;

2)甲组10名同学身高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差是多少?乙组呢?

3)你认为哪个组的身高更整齐?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单要了解数据的平均值,还关心它们的波动大小,这就是将要学习的极差,方差。

二)讲授新课。

引例(见幻灯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温差来描述气温的变化情况。例如,某日在不同时段测得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况如下:

那么这一天两地的温差分别是。

乌鲁木齐 24-10=14(℃)

《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5.4.1 数据的波动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 方差 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 方差 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 或计算机 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 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 方差 标准...

20 2《数据的波动》说课稿 第一课时

4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 极差 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难点 理解极差 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二 说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有效地渗透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分析 推理能力。2 进行简单地 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