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能够用实验**空气的成分。
2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课前准备】演示实验:
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无底塑料瓶、打火机。
分组实验:
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长而细的竹签、打火机、塑料桶(水)各10套。
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
难点:在**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蜡烛吗?怎么玩的?
2、实验介绍:如果我们把这三支蜡烛点燃,在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小塑料瓶,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大塑料瓶,让它们进行燃烧比赛,请大家猜一猜,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3、学生猜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4、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现在开始。
5、演示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
1)为什么罩大瓶的蜡烛比罩小瓶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2)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着呢?
8、聚焦:燃烧跟空气有什么关系?
二、提出问题,实验**。
活动一:“水柱上升”实验——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
1、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有没有空气?
2、学生设计方案。
3、引入学生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提出实验要求:(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人人参与,要配合好。(2)实验前按步骤作好准备,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不要拆除实验装置。
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瓶内的空气为什么减少了?
8、小结:蜡烛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活动二:“竹签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设问:现在你们认为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2、启发:既然还有空气,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呢?
3、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4、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5、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6、指导方法,提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我们在打开盖子时外面的空气跑进去,各小组在实验前先把水槽的水加到和瓶内水面一样高。水加到位后再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竹签插入瓶内。
7、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9、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
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
2、阅读教材第10页的**资料。
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4、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些气体有哪些了解?
四、总结评价。
自评(从倾听、猜测、实验、观察、交流等方面展开)。
五、作业:完成课本63页实验记录。
1. 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时说明。
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说明。
修改说明:本节课重点在于**空气的成分,让学生初步认知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教学反思:学生能认识到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但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尚欠流畅,需要巩固。
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 空气里氧气体积含量测定 实验的探索 设计 操作 观察 分析,培养学生的 精神,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情感价值态度观 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
空气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 空气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青铜峡市大坝中学王国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2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3 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 混合物。过程和方法。1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2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