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强调:轻轻地读。柔柔地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
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诗中月在**,心中月又在**。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师:(默读课文,完成作业)好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小题的完成情况,谁来?
同意的请举手。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一文,先写的是——接着写的是——最后写的是——
师: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二、品读江中月。
师:有了提纲挈领地读,我们才能够细致入微地读。那么,课文的哪个部分在写江中月呢?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2自然段)没错,这一段的确写了江中月。大家看——
课件呈现: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生:(自由读这段文字)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轻轻地,柔柔地。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月亮是安详的,你的读也像月亮一样安详,真好!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晚上,就在这个现场,你置身在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吗?
生:清幽旷远。
师:我知道,这是课文中现成就有的一个词,对吧?(生点头示意)你这是活学活用啊!清幽旷远,多么独特的感受!
生:我会选“安详”。
师:“安详”,真好!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
生:我用“静谧”这个词。
师:“静谧”,是吗?好一个“静谧”,这是一种安静而美好的氛围。
生:隐隐约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隐隐约约”表达了月亮没有很清楚,它总是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师:那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清幽旷远的、安详的、静谧的、朦胧的,再来读一读这一片江天月色。(**响起)轻轻地,柔柔地,读——
生:(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师:多么安详的月亮,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静谧的月色呀!孩子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
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框出一个。
师:好,这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出现了不少带“江”的词语,是吧?谁来依次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嗯!这就对了。一个出现了五个带“江”的词语。
(课件呈现:第2自然段,其中带“江”的词语用红框框了出来)孩子们,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怎么读呢?
我读这些带“江”的词语,你们读其余的文字。
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随着学生的朗读,略带强调地、起伏有致地朗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师:现在我们调换一下,你们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我来读其余的文字,注意用心感受老师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节奏,好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读得舒缓、轻柔、起伏有致)
师:大家看,此时的“月”,此时的“江”,能够分离吗?
生:(齐答)不能!
师:此时的“江”,此时的“月”,能够分离吗?
生:(齐答)不能)
师: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都已经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齐读)长江里。融入到了——(齐读)江面。融入到了——(齐读)江水中。融入到了——(齐读)江两岸。
也融入到了——(齐读)江天交界处。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啊!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相信,月光照亮的一定不只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
看!一轮明月映照着千条万条江,只见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生:(齐读)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指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师:融入到了——
师:融入到了——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响起,深情地朗读)“月亮出来了,”
生:(深情地齐读)“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生交替配合读文。
师:安详的月亮,清幽的月光,静谧的月色。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
生:(齐读)江中月。
三、品读诗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又在哪儿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段落?(朗读第6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
师:一共六句诗。大家看,这就是诗中月—— 课件呈现。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对吧?
那么,诗人借着月亮在轻轻地、柔柔地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你从每一句诗中圈出一个合适的动词,来体会诗人望月的心情。
生:(默读诗句,圈出动词)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好的,把这个“呼”字圈出来。呼月,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不知道月亮的名字,就把它叫做——白玉盘。
师:看!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叫什么来着?
师:瞧瞧,居然把月亮的名字都叫错了,还直嚷嚷“白玉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富有童趣的心情。
师:来,把这种富有童趣的感受读出来。
师:真好,因为好奇而呼月。第二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好,把“问”字圈出来。问月,你在问什么?
明月能回答吗?
师:明明知道月亮不能回答,为什么还要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师:因为孤独而问月。第三句,你圈的又是哪个动词?
师:怀疑的“疑”,半信半疑的“疑”,把“疑”字圈出来。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接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疑月是因为——思念故乡。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诗,读出那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因为思乡而疑月。孩子们,读过这三句诗中月,我想,你可能已经发现,诗人们虽然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
师: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我们看第四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近”。
师: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一个“近”字,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喜悦,那一点欣慰啊。再看第五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愁”。
师:“愁”在这里是一种心情。
生:“眠”。
师:“眠”是睡觉,那么,“眠月”就是月亮睡觉,不通啊!
生:我找的是“对”。
师:对!就是这个“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对月是因为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是因为愁绪满怀。所以才有(朗读)“江枫渔火”——
生:(接读)对愁眠。
师:因为忧愁而对月。我们再看最后一句诗中月,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嗯,走进了江水中。
师:进入江水的是月亮,不是诗人,你得找有关诗人的动词。
生:“流”。
师:流?谁在流?
生:江水在流。
师:是啊,是江水在流,不是诗人在流。其实,这不能怪你们,在这两句诗中,根本就找不到有关诗人的动词。
我们来看看诗的后两句——(课件呈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师朗读这句诗)哪个字?
生:我找的是“思”。
师:把“思”字写下来。思,思念的“思”,思前想后的“思”。思月是因为不见月,峨眉山月就像朋友一样陪伴过我,现在不见了,怎不让人思念啊?
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了,诗人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他们对月亮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有人因为孤独而——有人因为思乡而——有人因为欣喜而——有人因为忧愁而——有人因为怀念而——
师:孩子们,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月,感受诗人们望月时的不同心情。我一句,大家一句。
师生:(**响起,师生对读“诗中月”)
四、品读心中月。
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心中月。
师:心中月在哪儿?(在17自然段到19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
师:你找到的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大家看——课件呈现:
师:谁能将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师:月亮像天的眼睛,是吗?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美妙的比喻,这就是小外甥——
生:(齐答)心中月。
五、整体提升。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而有的则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连线题。
师:也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有的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的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第三小题。
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有散文的味道,有的有童话的味道,有的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来做一做第四小题。
师:孩子们!看黑板,你们已经发现了《望月》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大家看,《望月》先写江中月,那是作者观察所得,代表着现在的月亮之美,有散文的味道;《望月》再写诗中月,那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代表着过去的月亮之美,有诗歌的味道;《望月》最后写心中月,那是作者的想象所得,代表着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师:这样的思路好不好?
师:这样的思路巧不巧?
师:这样的思路妙不妙?
师:连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众笑)
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你太厉害了,你怎么就写得那样精巧,那样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赵丽宏的回答吗?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呈现:“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众笑)
师:你们有困惑,是吗?什么困惑?
其实,赵丽宏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众笑)
只见他又是微微一笑,说——(课件呈现:“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师:赵丽宏的回答让你明白了什么?
是的,孩子们,你们看,(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齐读)也不错!
师:(指板书)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观察之月,回忆之月,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望月》第一课时
25 望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 望月 我们一起轻轻地 柔柔地齐读课题。2.在你的印象中,月亮是什么样的?好!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走上江轮的甲板去望月。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读。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
望月第一课时教案
望月。一 导入。1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一篇和月有关的课文 月光启蒙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月的文章 板书 望月 2 谁来读一读课题?相机指导 重音在 望 月 应是柔和的 安详的 一齐读一读。二 当堂预习,教师引导。师 那么望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
望月》教案 第一课时
望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读准本课字音,读通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3 学习 月下江景 部分,感受月夜江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和读来展现这种美。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的知识 诗句等 多 课件。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听老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