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 2023-11-11 01:40:05 阅读 8685

湖南益阳衡龙桥白石塘中学周启明。

○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一:

从生活中感受气体液体对浸入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有浮力。**二:产生浮力的原因;**三: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四:阿基米德原理(定量**浮力大小等于什么);**五:物体浮沉的条件;**六:

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应用;最后,综合归纳学习:计算浮力的基本方法,解决力学综合计算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是以一章的形式出现的,人教版教材将这些内容浓缩在两节中,对计算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思想的体现并没有降低,所以,如何把这众多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串**实验,并且压缩课时,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难度也很大。

与教材的安排不同,本人打算以三课时来完成这部分教学。第一课时,完成**。

一、二、五。第二课时,完成**。

三、四,第三课时完成**六,并对浮力的有关计算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现状。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4)感受物体浮沉的状态。会从力的角度分析物体浮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物体浮沉的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3)用废矿泉水瓶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浮力的有关概念,物体浮沉的原因。

2.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躺在死海中看书,节日氢气球飘在空中)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浮力也是力,关于力,我们应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呢?

]: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它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谁?2、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

3.它是如何产生的?4、它属于什么性质的力?5、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6、如何画浮力?7、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8.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9、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为什么有的物体浮,有的沉,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今天我们先**三个问题:什么是浮力,方向如何?物体浮沉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

**一:感受浮力的存在,**什么是浮力】

]:乒乓球实验:

1、 手掌托起乒乓球,乒乓球为什么不掉下,它受什么力?大小方向如何?

2、 将乒乓球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乒乓球浮在水面。它为什么不沉下去?谁相当于手托住了乒乓球?

这个托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谁?如何画出力的示意图?

这个托力就是我们说的浮力,如何给浮力下定义?

3、 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松开手,乒乓球上浮,进一步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1、 将石块投入水中,石块沉下去,石块也受浮力吗?如何利用身边的器材证明?交流、讨论、尝试后归纳出方法。

2、 请代表组到讲台展示:

3、 将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出石块重力。

4、 用手向上托住石块,看到弹簧秤示数变小。

5、 用弹簧秤提着石块浸入水中,,也看到弹簧秤示数变小。 谁相当于手托住了石块,由此证明石块也受浮力吗?这个浮力是多大?

由活动。二、三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的作用。

同样,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 。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浮力的定义。

**二:物体浮沉的状态及原因】

]:观察物体浮沉的情况。

1、 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先上浮, 最后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2、 将石块投入水中,石块先下沉, 最后静止在容器底部。

3、物体悬浮的情形。

]:讨论物体浮沉有几种情形,哪些是平衡状态,哪些是非平衡状态?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分析浮沉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汇报,集中归纳。

结论。**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蜡块投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先思考。

1、将小块蜡投入水中,看到蜡块上浮 。

2、不用外力,你能使水中的蜡块不浮上来吗?你有什么办法。交流讨论尝试。

3、点燃小块蜡,熔到干净的杯底,再往杯中倒水,看到蜡不上浮。为什么?水对蜡块有浮力吗?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 2、画出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所受液体压力示意图。

3、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总结拓展,知识应用。

1、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

2、动手动脑———你能测出乒乓球、小石块、正方体小木块静止于水中的浮力吗?你有哪些办法?(二力平衡法,称重法,压力差法)

3、动手动脑---乒乓球一定浮于水上吗?如图实验:动手试一试,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

3、拓展应用——通常油、木块会浮于水面,蜂蜜、石头会沉到水底,除了进行受力分析外,你还能从另外的方面分析物体浮沉的条件吗?

○板书设计:

五、浮力。概念定义:一切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性质:属浮力。

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

上浮漂浮。浮f浮》g物f浮=g物f浮 f浮。

浮沉条件悬浮。

力f浮=g物g物 g物 f浮

下沉沉于底f浮

f浮 产生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浮力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浮力的有关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关于浮力,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一:感受浮力的存在,**什么是浮力】

]:乒乓球实验:

1、 手掌托起乒乓球,乒乓球为什么不掉下,它受什么力?大小方向如何?

2、 将乒乓球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乒乓球浮在水面。它为什么不沉下去?谁相当于手托住了乒乓球?

这个托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谁?如何画出力的示意图?

这个托力就是我们说的浮力,如何给浮力下定义?

3、 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松开手,乒乓球上浮,进一步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1、将石块投入水中,石块沉下去,石块也受浮力吗?如何利用身边的器材证明?交流、讨论、尝试后归纳出方法:

步骤图:由活动。

二、三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的作用。

同样,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 。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浮力的定义。

**二:物体浮沉的状态及原因】

]:观察物体浮沉的情况。

1、 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先上浮, 最后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2、 将石块投入水中,石块先下沉, 最后静止在容器底部。

3、教师演示: 物体悬浮的情形。

]:讨论物体浮沉有几种情形,哪些是平衡状态,哪些是非平衡状态?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分析浮沉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作图:**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蜡块投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先思考。

1、将小块蜡投入水中,看到蜡块。

2、不用外力,你能使水中的蜡块不浮上来吗?你有什么办法。交流讨论尝试。

你的方法:水对蜡块有浮力吗?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1、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

2、画出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所受液体压力示意图。

示意图:3、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081班郭书涛。前期分析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 科学 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5节第一课时。科学课程标准 把本节内容归类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介绍 产生条件 阿基米德原理等,是学生接触浮力的首节课,这是本章继压强之后在力的角度上对水的探索,为以后浮力大小测定和计算打下了基...

浮力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10章浮力。10.1 浮力 第一课时 导学案。体验1 将石块,铁块,木块,泡沫,鸡蛋等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中,然后往玻璃容器中注入适量的盐水,观察它们位置的变化情况。体验2 抱起一块大石块,缓慢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感受前后手对石块施加的力的变化。体验3 将一块泡沫 或水盆 放入装有水容器中,用力缓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分析 推理能力。2 进行简单地 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