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 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0 09:50:07 阅读 7019

no的物理性质。

no2的物理性质。

no非常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n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研讨]: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的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 氮气。

研讨]氮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不活泼?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氮气的用途有哪些?

学习交流]:什么是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方式?你知道的有关氮的固定的方程式有哪些?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no与no2的比较。

研讨】: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足够长的时间后,有什么现象?

进一步**】: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

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

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

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

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

3、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发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2024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下列关于n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n物质氧化产物 b.no不是亚硝酸酐。

c.no可以是某些含**n物质的还原产物 d.no是棕色气体。

4、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o与o2反应生成no2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d.由nh3制碳铵和硫铵。

5、将体积为v ml的试管充满no气体,按右图进行实验.当通人相同条

件下o249 ml时,液面仍在原来位置,则试管体积v为( )

a.49mlb.28 mlc.30mld.24.5ml

6、下列除去杂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no中有少量的no2:用水洗涤后再干燥。

b.食盐中有少量的nh4cl:加过量的烧碱溶液后加热蒸干。

c.n2中有少量的o2:通过灼热的铜网。

d.硝酸中溶有少量no2,可向硝酸中加入少量水,使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7、我国“神州5号”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由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no2d.no与h2o反应生成no2

8、把盛有48mlno和no2混合气体的容器倒置于水中(保持同温同压),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变为24ml,则:

1)原混合气中,no是___ml,no2是___ml

2)若在剩余的24ml中,通入6ml o2,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体积为___ml

3)若在剩余的24ml中,通入24ml o2,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体积为___ml

4)若在剩余的24ml中,通入___ml o2,充分反应后剩余4ml无色气体。

5)若在原48ml no和no2中,通入___ml o2再倒置于水中,气体会全部被吸收。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学案十二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2 了解氮的固定及主要形式,认识氮气能与氧气 氢气发生反应,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3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与水反应 氨的还原性,认识铵盐的分解 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一课时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 曹志会。课题本周计划。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本周的任务有 1 完成 碳的多样性 一节 2 完成 氮的循环 第一课时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2.掌握氮气和氨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自学能力及资料 信息处理等能力,对学生进行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的教育。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 设疑启发 对比归纳等方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