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9-12 16:35:53 阅读 8555

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课文的第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

教学目标]1.会认“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

2.板书:咕咚。

对,就是这个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3.识记生字(齐读,指名读,**车认读。)

转、跟”是前鼻音。

咚、命、象、领”是后鼻音。

熟”是。翘舌音。

着”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轻声的“zh

三、**结合,品读课文。

教师指导**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2.指名朗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

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5.

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4.

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

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5.

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

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出示几种鹿的**。)7.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9.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结合**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2.师生齐读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

(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板:

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

沉着冷静。大伙儿。

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咕咚》第一课时

课题 内容 20 咕咚。课时第一课时。1 认识 咕 咚 熟 掉 吓 鹿 逃 命 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吓 怕 跟 3 教学个生字。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3 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难点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师 准备词语卡片,课前...

咕咚第一课时

第二十课咕咚第一课时。一 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二 学习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三 教学环节 一 图画导入。1.设疑 你们知道 咕咚 是什么吗?2.教师导言 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个响声却把兔子...

《咕咚》第一课时

20 咕咚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 咕 咚 熟 掉 吓 鹿 逃 命 象 野 领 11个生字,会写 羊 象 两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借助插图学习第1 4自然段,了解故事内容。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 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