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重点)
3.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难点)
4.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重点。)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长大后/童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回忆中的事物,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社戏》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清文章思路。
自学指导:请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回答下面问题: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儿,并思考哪几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为什么?
夏夜行船。3..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四、问题明确: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文中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怠慢:招待不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2.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3.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偷豆煮豆——戏后余波。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9):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10-21):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22-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了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和月夜归航等情节,展现了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画卷。
五、课堂检测:
1.写生字,三分钟后听写。
2.填空。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课文节选自鲁迅2024年写的一篇短篇**。**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六、拓展延伸。
课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你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交流点拨】示例: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就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时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时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附:板书设计。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自主高效课堂备课教案。学科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时间。2014年4月。16 社戏。1 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2 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3 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教学 预习内容。多 课时。1课时。了解作者 简单了解 社戏 自读...
社戏 第一课时 教案
16 社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 学习 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学习 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 导入 5分钟 1 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2 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 社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社戏的相关知识,掌握生字词 2 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3 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童年引读。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