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3-26 01:45:28 阅读 5582

《准备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会唱数、一一对应点数;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初步用数表达物体个数的多少;在连线的练习中,让学生能快速将数与物体的数量建立起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初步建立课堂常规。

目标分析: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学校大门,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疲劳。并且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可以利用准备课第1课时了解学生数数认数情况,是否能利用点数的方法数数。同时通过数数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渗透点数方法和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认数的情况。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建立课堂常规。

教学准备:课件、图示卡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可爱的孩子们: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你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会数数吗?

你知道你的画用了几种不同的颜色吗?你知道一些**人物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吗?你会看钟表吗?

这些都是你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你们想学吗?数学可以帮助你解决许多问题。从今天起,就让我们共同来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一数。

一)唱数:谁会从1数到10?先自己数一数。

二)看图数数。

1.出示插图,边出示边说: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

2.按数量观察:

1)数数量是1的事物。

图中有几面国旗?有几位老师?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看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

2)数其他数量是1~5的事物。

刚才我们数了数量是1的事物,你还能按照顺序接着往下找吗?

在学生数数汇报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得很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数量的?

3.从主题图中抽取出的各个事物的相对应的数。

1)出示数过的1~5各数的物品,出示数字。

(2)还有用其他数字表示的物品吗?谁来给大家数一数。

(3)出示刚才数过的6~10各数的物品,出示数字。

4.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各有几个,你能数一数吗?

【设计意图:在整体观察主题图之后,教师突出新的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数学问题进行有序观察和思考,经历有条理、有步骤的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一)看图连线。

(二)看数画图。

画出数量是4的( )

画出数量是7的( )

(三)请同学们进行判断,数和图中的数量一致吗,可以说以说理由。

(4)数字儿歌。

今天我们数了许多物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处处都要用到数学,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地去发现,去寻找我们身边的数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数学思考,进入数学学习的世界中。】

四、总结。哪些同学能一个一个地数物体?在数数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三点:眼睛看着,手指点着,口中数着。这样数数才能正确,大家要记住啊!

准备课》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比较清晰地表达多与少。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活动,在一一对应数数的情况下,理解谁多谁少,并能用数学语言比较清晰的表达数量的多与少。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比多少”。教材设计了有趣味的主题图,让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类量物体的多少,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为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知识作准备。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比较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比较思想;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要训练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特别是多种数量同时比较是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类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中,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比较的事物,再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一一对应”的过程,发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动中晰数操作,教学准备:课件、图示卡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听故事回答问题。

一)教师讲故事: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边讲故事边出示图)

二)听完故事后,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故事中有几只小兔?(教师贴图)

2.故事中有几只小猪?(教师贴图)

3.小兔在做什么?每只小兔搬一块砖,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教师贴图)

4.小猪在做什么?每只小猪搬1根木头,他们一共搬了几根木头?(教师贴图)

5.快来看一看小兔在搬砖,小兔的数量和砖的数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同样多”)

6.小猪搬木头,小猪的数量和木头的数量比一比,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多、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有序思考,逐步形成“比较”的步骤和方法。】

二、创编数学小故事,回答其中有关比较的数学问题。

一)教师创编的数学故事。

1.小猫钓鱼:小花猫和小白猫比赛钓鱼,小花猫钓了4条鱼,小白猫钓了7条鱼。谁钓的鱼多,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秋天到了小动物们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采摘大会了。你们看小猴子摘得是什么?小熊采摘的是什么?小松鼠采摘的又是什么呢?请你比一比说一说看谁能够当上采摘冠军?

二)让学生独立创编数学故事。(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使学生感受比较的量。】

三、课堂练习。

一)练习。1.老师今天请来了许多小动物和我们做朋友,请你挑一挑,哪几种小动物的只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给同学们摆一摆,让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同样多的吗?

2.做拍手游戏。

听清老师拍了几下(5下)

你拍的和老师同样多。

请你给你的同桌拍手,要求他和你拍的同样多。

3.小结:说能说一说什么是“同样多”?

二)继续做拍手游戏。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多2下。学生开始拍手。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少2下。学生开始拍手。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次拍手的次数不一样?

三)完成第7页做一做的题。说一说,为什么?

四)看图标注多、少和同样多。

五)看图猜一猜。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是同样多吗?请说明理由。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谁多谁少,请说明理由。

所有的▲和●谁多谁少,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看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推理,说出比较两个数多与少的猜测理由,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四、总结。猜测是要有根据的,我们猜测的依据就是一个对一个,因为有的这样的要求,我们才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1一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双语学校王瑞霞。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青岛出版社 数学一年级上册68 69页。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 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能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

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指名读文,检查识字情况。板书 奇妙你能说说什么意思吗?奇怪 2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家人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板书课题 看电视 二 合作 品读感悟。出示学法 读 画 读 悟。我们这家人看电视很奇妙,从 可以看出来呢?1 学习第二小节。读 自读第二节想想奇妙在什么...

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a o e 一 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部分拼音a o e第一课时。二 课程标准 喜欢学习汉字,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 1800个,其中800 1000个会写。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 韵母 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写音节,正确书写声母 韵母和音节。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