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导学案

发布 2023-02-28 14:53:28 阅读 4523

dzcf—yw—07—001 编写时间:2014-8-13

往事依依》学案。

编写人:李峥审核人:高海明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 读课文,积累字词。

2、 理出文章思路,划分出层次。

学习过程】一、 自学(10-15分钟)

自学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自读课本p36—p40,结合课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解决下列小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浩淼( )镌刻( )如晦( )芳菲( )

雕镂( )婵娟( )萦绕( )绚丽( )谆谆。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

3、 辨析词义填空。

(1)凝视凝注。

有时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在眼睛里。

2)沉醉沉浸。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在诗的意境之中。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面诗句。( 只写序号 )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我的困惑:

二、 合作**(5-8分钟)

a.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互相检查并完成自学内容。

b.小组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

1、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本文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的一再邀请撰写的。题目《往事依依》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你能说说作者记叙了哪几件往事吗?

三、展示质疑(15分钟)

针对“合作**”中的问题抽签进行展示,同学可畅所欲言提出疑惑。

四、点拨归纳(3-5分钟)

1、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悲歌慷慨”写出了老师的什么情态?传达出老师什么情感? )

2、课文说:“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的成长源头吗?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感受。

五、当堂检测(5分钟)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探寻到了她成长的源头,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和国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2、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

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其中第2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

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学后思。

七年级上册第6课导学案

初中历史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设计 赵猛。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 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 通过学习齐桓公 晋文公 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3 了解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理想》导学案新人教版

理想 导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导学重点 难点 1 重点 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2 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课时 两课时。预习导引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作者 原名余勋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6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复习提问 呈现目标 重点 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1 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2 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3 通过学习 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