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开始观察。
5.汇报。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生: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
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
生:菜地、花坛、河边、、、
2.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
板书设计】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水空气。
草根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大颗粒土壤。
课后反思】土壤是学生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物体,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常见而易忽略的,但我们真的了解土壤吗?你仔细观察过土壤吗?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这也是我第一次那么专注的去观察土壤。
这就是这节课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么的物质世界——从土壤开始。
二年级正好学习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小朋友的视线从科学桌上转移到了大自然里,甚至是平时大人不会主动让他们接触的土壤。而紧接着到了三年级,科学里有了好好观察土壤的机会,这太重要了。很多的学生在教室里观察了土壤,发出了惊叹声,因为这次的观察和之前他们认识到的土壤太不一样了,他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学生保持了二年级时对大自然科学的热情,同时也有了科学技能的储备,能积极的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学生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年龄的局限,他们的方法可能并不科学,或者多为解释而非科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引出“纸巾”、“放入水里”这样的方法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借助一些情景在这样的情况里十分适用,联想法也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办法,他们也常常在其他的领域获得了灵感而在自己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只有真正教授一个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知识!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了解物质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4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
(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学情分析】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经过。
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1.形成**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
2.愿意亲近土壤。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准备】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保护土壤 教案
7.保护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 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学...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4保护土壤》练习
保护土壤。练习题。班级姓名得分。一 填空题。是覆盖在地球 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 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 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 3.土壤上的 具有防止 流失的作用。二 选择题。4.下列不是保护土壤的是 a.植树造林。b.种植树木。c.退耕还林。d....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 《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网格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 教学设计 网格式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