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纲发展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23:19:28 阅读 3779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一)学生学习一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2)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既具有上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又表现出其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

1.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外部动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趋势。

对教育者的启示: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大量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定期考察、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每个儿童学习兴趣不同,具有明显个别差异,但是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

1) 在整个小学,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3) a.在整个小学,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对老师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态度的重要因素;中年级儿童逐渐对老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只有各方面都有示范作用的好老师,才能赢得儿童信任,对儿童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对集体的态度:

1)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

2)随着班集体的建立,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在老师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

4 对评分的态度:从小学开始,儿童已经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儿童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的策略,但小学生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三、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 亲子关系。

5、亲子关系的变化。

1)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一方面,二者相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关注时间减少。

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学前期,主要问题是处理儿童发脾气、打架等事件,小学时期增添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例如是否应该给他们安排家务,是否应该监督儿童的友谊模式等。

3)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也减少了。当冲突产生时,父母与儿童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

4)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父母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比学前儿童好控制一些,因为可以对他们采用推理的方式。

5)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在自己做决策。

二)同伴关系。

1、小学儿童的友谊。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并对友谊种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提供了儿童互相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提供了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为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础。

友谊是安全感或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减轻儿童的情感压力和应对反应。友谊的质量影响儿童的适应和发展。

2、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小学儿童已经有了明显的群体认同。学校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儿童的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同伴团体的特点:

1) 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 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

3) 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 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1) 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相互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 ,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适宜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反应。

2) 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反应和同伴的拒绝与接受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三) 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的特点:与幼儿园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儿童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具有权威性。

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1) 刚踏进小学门时都对老师充满了敬畏和崇拜。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威力,教师的话无可置疑。低年级儿童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并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

2)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教师表现出不同喜好。

3)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报以积极反应,也重视所喜欢教师的评价;对不喜欢的教师则反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2、 教师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报以积极的态度得到的效果比报以消极态度要好得多。

影响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的因素:

1) 教师自己的态度、人格。

2) 儿童的外表、性别、种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力、兴趣、人格、学业等。

3) 对学生的控制程度影响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的表现是可预见的,如回答教师问题,能交作业、参加考试等,会给老师好印象,提高期望值。

6、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7.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改善方法。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性质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期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版主,从对**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国家权力啃骨头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小学儿童对维持交往的情境能够提出最有效而恰当的策略,言语沟通、提供利益和分享物品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维持交往的最主要策略。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期身体发展主要表现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1)身高迅速增长。

2)体重的变化,身高和体重的迅速。

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系统的发育:男生的男性化特征与女性的女性化特征日益明显。

4)头面部的变化: 头骨增长速度减慢,其他部分却增长加快,身体比例更为协调。

2. 体内机能的增强。

1)心脏机能的增强。

2)肺的发育肺的发育加速。

3)大脑的发育脑重增加不大,青春期,特别是13岁左右,是脑机能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第一加速期在5,6岁)

4)肌肉力量增强。

3. 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的发育:性器官发育速度加快,男生发育相对迟缓。

2)性激素分泌增加,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性腺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多,女生出现月经,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月经年龄一般在10~16岁,男性遗精年龄在12~18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在这期间,生理发展极为迅速,但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1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首先,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感;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 心理上**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上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思想方式仍带有很大的版面性及表面性、人格特点上缺乏**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感及幼稚性,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美 谢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霍林沃斯,赵演译,发展心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英 朱莉娅 贝里曼,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