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17:57:28 阅读 3551

第一至四章。

1、实验心理学的涵义。

广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

狭义: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并概括和介绍心理学各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成果的学科。

内容: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技术。

2、实验方法在各心理学分支和各专门领域的应用。

2、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地位。

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

3、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1、客观观察2、自我校正。

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本质。

1、客观观察:实验心理学强调以事实说话,通过实验研究来说明问题,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加以校正和完善。2、自我校正:

公开性和重复性。

4、为实验心理学诞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韦伯:1、发现了两点阈值,是心身关系问题研究的开始,也是心理物理学研究的开始。

2、进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k=⊿i/i),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定量法则。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将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的第一人。

费希纳:1、提出了费希纳定律s=klgr(s: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

实际的刺激强度,k:常数),证明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和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

2、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

费希纳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这些方法能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的描述,为心理实验研究提供了工具,这些方法及其变式一直沿用至今。

冯特: 1、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脱离哲学母体开辟了道路;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和比较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强调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创建了实验心理学;

3、培养了世界上第一代、第二代心理学家,形成一个心理学家共同体,推动了整个世界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艾宾浩斯:1、证明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拓展至前所未有的范围;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是人工实验情景的典范,他这种对心理学实验进行人工控制的思想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首先提出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为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遗忘曲线;

5、引发了记忆研究的持久热潮,并且对今天的内隐记忆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5、观察法:⑴各种形式 1、自然观察2、参与性观察3、个案法4、调查法(间接观察)

作用:描述。

6、相关法:⑴作用:**。

能否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推断其因果关系?

不能。共变关系≠因果关系;低相关≠无关系。

7、实验研究的通用逻辑(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一)确定实验课题(二)提出实验假设(三)实验设计。

四)实验实施(五)分析数据与得出实验结论(六)撰写和发表实验报告。

9、实验设计(会自己设计实验):

实验假设形式:1)因素型实验的假设2)函数型实验的假设。

实验假设与变量:假设是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

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的含义进行严格的规定。

2)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3)检查点及其间距。

对因变量的测量。

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

5)反应的强度6)口语记录7)神经生理指标。

因变量必备的性质:(1)有效性(2)可靠性(3)灵敏度(4)数量化。

因变量的控制1.指导语的制定2.主试和被试的态度3.反应的观察、记录和测定。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实验前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

实验后控制法:统计控制法。

被试的选择与分配。

1)使用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2)如何抽样使被试样本代表总体。

常用的抽样方法:a 简单随机抽样b 分层随机抽样。

6)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1、实验的信效度问题。

1)实验的信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a、直接验证b、系统验证c、概念验证。

2)实验的效度。

1)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2、验证假设的问题。

1)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自变量和因变量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a、实验直接检验的是由假设衍生出来的推论,推论成立能否反推出假设成立?推论是否完整地代表了实验假设?

b、实验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能否推广到所有场合?

2)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实验假设错误?

零结果: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a、是否有效地操纵了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b、是否有效地测量了因变量?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10、实验设计的各种类型。

从变量数量的角度分:单变量设计、多变量设计。

从被试数量的角度分:大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

从对自变量的控制的角度分: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

从被试分配的角度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11、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都有一个独立的被试组。

1、优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被试的测试分数相互独立,保证结果的纯洁性,未被其它实验处理污染。

2、缺点:1)需要大量被试;2)个体差异:

a、个体差异可能成为混淆变量;b、造成观测分数有很大的变异性。

被试内设计:同一被试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1、优点:1)节省被试人数;2)从根本上消除源于个体差异的所有问题。

2、缺点:1)被试缩减;

2)时间相关问题:历史因素、成熟因素、设备因素、统计回归等;

3)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每个被试接受一系列的实验处理,先前的处理或测量会影响随后的处理条件下获得的测量。

混合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12.实验研究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

保护易感人群、知情同意与欺瞒、实验后的反馈、保证退出自由、实验结果的保密。

13.心理物理学的中心问题(两个)

1)感觉阈限的测量;

2)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

14.阈限的概念及其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rl):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dl):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15.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刺激 ⑵刺激呈现方式 ⑶误差 ⑷阈限值的计算。

最小变化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转折点,给阈限的位置。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察觉法。

测定绝对阈限:

1、实验程序:每个刺激序列包括10-20个刺激强度水平,即检查点。刺激序列分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序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序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可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

每种刺激序列一般需要测定50次左右。各序列从起点开始,按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有”或“无”感觉,主试分别用“+”和“-”记录被试的反应。

递增序列在第一次报告“有”时停止,递减序列在第一次报告“无”时停止。

2、计算。1)计算每个刺激序列的阈限值(每个刺激序列中,被试报告“有”和“无”时,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

2)计算所有刺激序列的阈限值的平均数,就是一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

测定差别阈限。

1、 实验程序:每次呈现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强度不变的固定刺激,简称st)和比较刺激(强度按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依次呈现的刺激,简称sv)。

比较刺激递增时,刺激起点选自被试感觉明显小于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递减时,起点选自被试感觉明显大于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先后呈现。每次呈现刺激后,被试比较两个刺激的大小:

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大于”,主试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小于”,主试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等于”,主试记录为“=”递增序列在被试第一次报告“+”时停止,递减序列在被试第一次报告“-”时停止。

2、计算。1)计算每个刺激序列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

上限(lu):递增序列中从第一次非“+”到“+”的之间的中点,和递减序列中从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

下限(ll):递增序列中从最后一次“-”到第一次非“-”之间的中点;和递减序列中从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

2)计算所有刺激序列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iu);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做主观相等点(pse)。

pse与标准刺激(st)之间的差别为常误(ce)。

标准刺激(st)与上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上差别阈(dlu);标准刺激(st)与下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下差别阈(dll)。

3)差别阈限(dl)的计算: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的平均值,即不肯定间距的一半。

恒定刺激法: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又称为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测定绝对阈限。

1、 实验程序:通过预备实验,选取5-7个不同的刺激强度。所选的最大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有不低于9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所选的最小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只有不超过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

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刺激值保持固定不变。随机安排呈现刺激的顺序。通过这种随机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控制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向被试多次呈现刺激,一般每个刺激呈现50-200次。在同一个实验中,各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被试口头报告“有”或“无”,主试分别记录为“+”和“-”计算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和百分比,根据次数分布图求出阈限值。

2、 计算:采用直线内插法求解: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百分率为纵坐标,画出次数分布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的平行线与曲线交于一点,该点的横坐标值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测定差别阈限。

1、 实验程序:每次呈现两个刺激:a、标准刺激;b、比较刺激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5-7个刺激强度,实验过程中随机呈现。

每个比较刺激要至少与标准刺激比较100次。用abba法控制误差。每次刺激呈现后,被试作口头报告。

报告方式有两种: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三类反应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二类反应只包括“大于”和“小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受心理偏向的影响;后者不够准确。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4,分数 48.00 1.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分数 2.00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2.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分数 2.00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2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3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4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 s 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3.注意凝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