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产生和发展(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1、孕育。2、建立。
3、发展。费希纳。
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
三种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
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建立遗忘曲线。
2、研究伦理。
3、一般程序。
1、课题选择和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4、自变量。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操纵: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确定处理水平;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④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5、因变量。
1、常见的因变量类型:反应的速度、反应的难度、反应的强度、反应的概率、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次数、量表分数和评定分数。
2、因变量的条件:可信性、有效性和敏感性,即信度、效度和敏感性;观测因变量的方式要适当。
6、额外变量。
1、类别:随机的额外变量、系统的额外变量。
2、分类。3、控制: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化法、匹配法、统计控制法。
7、实验范式。
1、含义: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2、用途或目的:第一,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8、效度问题。
1、内部效度: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可推广性;
3、构思效度: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
4、统计结论效度: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9、各种研究方法及评价。
第二章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总体**。
做题步骤: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两水平/多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1、假设:如果。那么。
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及控制。
3、实验方法:列表;解释说明。
4、统计方法:列表。
实验结果:对假设进行证明。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设计。
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每因素有几个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
程序化步骤:
1、假设:如果该因素。那么两水平间差异显著。
2、变量:1)自变量及水平:一个,包括两个水平。
2)因变量:根据题意确定,一般是一个。
3)额外变量及控制:主试及控制;被试及控制;环境及控制。控制: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化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
3、实验方法:
解释说明:4、统计方法: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
5、实验结果:测量结果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反着说假设。
例题:一张大白纸,上面画着两条平行的竖线,任意添加线条,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图形。两个指示语。
指示语1:“下面给你一些由两条线组成的素材,请你在两条线的基础上任意添加线条,使之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你可以画出很多个图案,给你的线条如果不够,你可以自己在这张纸的空白处画上两条线为素材。
给你十分钟的时间,画得越多、越好,得分越高。”
指示语2:“下面给你一些由两条线组成的素材,请你在两条线的基础上任意添加线条,使之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你可以画出很多个图案,给你的线条如果不够,你可以自己在这张纸的空白处画上两条线为素材。
给你十分钟的时间,画得越多、越好,越新奇、越有创意,得分越高。”
程序化步骤:
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每因素有几个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
1、假设:如果该指示语能明显增强学生作画创造性,那么两水平间差异显著。
2、变量:1)自变量:一个,包括两个水平。实验组有指示语“越新奇、越有创意”;控制组除此句外其他部分均相同。
2)因变量:创造性测量评分统计;
3)额外变量及控制:主试:应采取相同的书面指导语,不得有暗示,不得透露实验目的,避免罗森塔尔效应;被试:
避免被试之间交头接耳,测验随机发放,避免霍桑效应;环境:光照相同,尽可能消除噪音干扰,消除不掉恒定。
控制: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化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
3、实验方法:
解释说明:自变量属于作业自变量,通过指导语来施加。因变量为评定分数,通过量表来评定。该实验不需要前测,因此用实验组-控制组设计,通过统计检验,计算其差异显著性水平。
4、统计方法: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性的t检验。
5、实验结果:测量结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该指示语不能明显增强学生作画创造性。
2、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每因素有几个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但根据题意,应该设置前侧)
程序化步骤:
1、假设:如果该因素。那么两水平间差异显著。
2、变量:1)自变量及水平:一个,包括两个水平。
2)因变量:根据题意确定,一般是一个。
3)额外变量及控制:主试及控制;被试及控制;环境及控制。控制: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化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
3、实验方法:
解释说明:4、统计方法: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不过此处统计的是后测与前测的差异量。
5、实验结果:测量结果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反着说假设。
例题:要考察大学生课间休息期间,适当的体育活动在消除疲劳和提高思维敏度方面是否有明显的效果。于是实验者这样做了安排:
将全班同学平均分为两组;课间前,让两组同学都完成10分钟的“内田-克列别淋加算测验”,然后实验组跟老师去操场跑步,控制组像往常一样进行课间休息;课间结束后,两组同学再次进行“内田-克列别淋加算测验”,比较两组测验分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每因素有几个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但根据题意,应该设置前侧)
程序化步骤:
1、假设:如果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疲劳并提高思维敏度,那么两水平间差异显著。
2、变量:1)自变量及水平:一个,包括两个水平。实验组课间进行体育运动控制组像往常一样课间休息。
2)因变量:比较两组前后测验之差,并进行统计分析。
3)额外变量及控制:主试:不得有暗示,不得透露实验目的,避免罗森塔尔效应;被试:
被试随机进行分组,减小两组之间的差异;必要时对被试进行科学欺瞒,避免霍桑效应;环境:选择合适的季节,室外温度不能过冷或过热,体育运动的强度应该适中。
3、实验方法:
解释说明:由于实验要研究课间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和提高敏捷度的效果,因此需要有一个前测对课间前的学生思维敏捷度进行一个测量,而后操作实验,实验后再进行测量,两分数之差代表学生课间休息的疲劳消除程度和敏捷度提高程度。
4、统计方法: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不过此处统计的是后测与前测的差异量。
5、实验结果:测量结果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课间活动对消除疲劳并提高敏捷度具有重要作用。
3、单因素三水平以上的组间设计。
题目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每因素有几个水平?被试内/被试间?
单因素、多水平、被试间)
程序化步骤:
1、假设:如果该因素。那么各水平间差异显著。
2、变量:1)自变量及水平:一个,包括多个水平。
2)因变量:根据题意确定,一般是一个。
3)额外变量及控制:主试及控制;被试及控制;环境及控制。控制: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化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
3、实验方法:
解释说明:4、统计方法:方差分析。
5、实验结果:测量结果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反着说假设。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4,分数 48.00 1.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分数 2.00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2.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分数 2.00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2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3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4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 s 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3.注意凝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