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17:49:28 阅读 3592

科学方法的特征:客观性可验证性可修正性控制性; (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φ/c。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实验信度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心理学实验报告: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分析)、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①选择课题②确定实验类型③提出假设。(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一、确定课题与文献检索。

1、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原则: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具有充分科学、实践依据,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

选择研究领域,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

从基础理论角度、实践应用角度、研究方法角度、个人经验方面选题。

2、进行文献检索:3、实验类型的确定: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具有的特点:研究假设应个建立有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科学依据;具有可**性;可验证性。

2.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3.

研究假设应注意的问题:文字简明扼要,陈述清楚等。

关于被试的选择:课题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三、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被试的选择。

a.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b.选择被试样本的方法c.确定样本的容量。

2.选择研究方法及技术3.研究额外变量的控制。

四、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1.数据整理:删除极端与不可靠的数据:

xi(m±3sd)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编码: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要明确2.描述统计分析3.

推论统计分析数据的主要类型: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和描述性资料。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

1.自变量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方差分析、t检验2.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

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相关的统计分析---多元回归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找数据转折点,进一步分析用logistic回归4.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计数资料——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

五、撰写研究报告。

构成实验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变量是实验的核心,假设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控制是对变量的操纵)

一)假设:二)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取值的事件或行为。

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两类:实验条件和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相关变量、自变量(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额外相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行为表现)。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三)控制。

a 对自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一个概念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他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布里奇曼,1972)也就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取几个值就意味着自变量有几个水平。注意:要确定好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要确定各水平之间的间距,因素型实验中的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函数型实验可3~5个b 对因变量及其控制。

1、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主观指标:口语记录(口头报告)

2、因变量的控制。

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c 额外变量的控制。

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①实验者效应②要求特征:典例——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约翰·亨利效应(被事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③顺序效应:

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方位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比较:(1)观察法:优:

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缺:①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

②观察法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③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优: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缺:①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满足。②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优: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②方法经济。缺:不能离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

额外变量控制方法的优缺点①排除法:优:简单有效。

缺:得到的研究结果常常难以推广②恒定法:优:

当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能保持恒定而减少对实验的影响。缺: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③匹配法:优: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缺:实际操作很难施行,一些中介变量如动机、态度等,是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的④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优:

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缺:操作困难⑤统计控制法:

优:为实验未能控制的额外变量提供了补救方法。缺:

不能取代实验前控制的重要地位。

因数型vs函数型:科学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立,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因素型和函数型;

多变量实验设计: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①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也叫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评价:三个明显的优点:

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能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实验结果更有价值(能够揭示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②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在心理学实验中,因变量通常以行为指标来表示,因而实验者必须决定行为的哪些方面与实验有关,并从这些方面中挑选因变量。

评价:多个因变量可以增加普遍性;多因变量实验的多个因变量指标之间可能是有关联的;采用多因变量实验设计,可以得到多个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

交互作用:当自变量数量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中就出现了新的现象。所谓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主效应:是指每个单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被试间/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优点:

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缺点:需要被试量巨大;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面都相等。

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随机化

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即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优点:

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实验结果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缺点①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③在某些情况下平衡设计难以应用。

差异延续效应: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另一个水平处理时所发生的情况。④在某些条件下,被试内设计行不通。

平衡技术:abba、拉丁方设计。

aba设计(反向设计)用于小样本的aba设计可以较好的区分实验自变量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a表示基准状态,b表示操纵后的状态,再回到a的状态。

反应时: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即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反应时间受刺激变量影响(刺激的不同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刺激呈现方式等);受机体变量影响(机体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动机、年龄因素和个别差异、酒精和药物等);

简单反应时: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只做简单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100ms无法逾越的“生物墙”视觉简单反应时:极限反应0.

15s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选择反应的变异—辨别反应时实验。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

一)减数法:①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逻辑为: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③它是由唐得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分别是简单反应时(极限时间)、选择反应、辨别反应;c-a辨别时间,b-c选择时间④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反过来,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的。⑤典型实验:

a证明心理移转存在的实验,库柏和谢波德。心理移转(或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b、短时记忆编码⑥评价: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减数法也有其弱点:

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4,分数 48.00 1.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分数 2.00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2.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分数 2.00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2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3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4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 s 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3.注意凝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