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17:48:28 阅读 4931

第二节实验法的特点和地位。

1、观察法:一定程序收集描述性数据,简化复杂现象;研究者观察个体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模式。

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如何实施:明确观察目标。

保证观察的客观性:观察行为本身不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避免反应性。

评价。优点:直接和描述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

缺点:无法对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推论、难以重复验证、描述性限制被忽略、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道德问题。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功能。

评价。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更进一步的推断因果关系。

缺点:前提条件局限、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改进:建立在观察研究基础上、利用交叉—滞后法明确因果关系: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因果联系。

3、实验法!: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评价:优点:实验条件控制严格、结论比较严谨、测量较为精确、用于验证某一理论。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的人工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于探索性研究。

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 提出问题。

2、 建立假设。

研究假设: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

3、 实验设计。

4、 实验实施。

5、 数据分析与结论。

6、 撰写研究报告。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数据整理。

1、 剔除极端数据与不可靠数据。

2、 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编码。

二、 描述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描述和综合数据样本的数学方法。

三、 推论统计:由样本的情况推论总体的情况。

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

1、!变量: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属性;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自变量:实验者操纵、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分类。作业变量(刺激变量):对实验刺激或被试任务进行的变化,如词的频率、记忆材料的难度。

被试变量:被试的特性,如性别、年龄、智力、动机等。

环境变量:实验环境的特性,如实验室的照明或噪音强度等。

3、!因变量: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反应。

分类:反应准确性:命名不同清晰度的**的准确性。

反应速度:任务简单时;命名汉字的反应时。

反应的频率。

反应的强度。

测验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

4、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顺序效应、霍桑效应)

**:被试的动机、情绪状态、身心状况等。

实验仪器的性能和参数设置。

实验材料和刺激。

实验环境:噪音、温度、光照、空间等。

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本身的问题。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的问题。

控制:1、消除法:消除额外变量。

双盲实验: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

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变。

实验环境、主试特性、被试特性等。

实验结果的概括力减弱。

3、匹配法:使各组被试的被试属性相等。

4、随机法。

随机抽取样本。

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

5、抵消平衡法。

疲劳效应、练习效应、顺序误差、空间误差等。

abba法、刺激随机呈现。

拉丁方设计:不同实验处理在不同呈现顺序上出现的机会相等。

6、统计控制法:实验后控制。

协方差分析。

剔除极端数据。

不能取代实验前控制。

实验者效应:主试有意无意的给被试的一些暗示,使其反应附和自己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双盲控制: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研究变量是如何被控制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抽象定义:从理论上对研究变量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的定义。

操作性定义: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

非实验。非实验设计:通常是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直接的观察,一般不需要对实验环境实验环及其其他方面的因素或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种类:观察法: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

相关法:散点图、相关系数。

特点:缺点: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几乎不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受观察者主观偏好影响大、比较费时繁琐。

优点:人为干涉程度低、情境自然,结果推论性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准实验。定义: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中完成的实验方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什么情况下使用:被试不能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中。

自变量为被试变量:性别、年龄、人格。

自变量不是被试变量,但难以随机分配被试:如考察“不同识字教学的效果”

特点: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下完成的实验、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优点:不需要随机化程序、没有人为的严格的控制方法。

缺点:对干扰因素控制不够、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准实验的一些设计类型:

1、单组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被试组,该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个前测和后测成绩(难以排除许多额外变量的影响)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一个被试组,一次实验处理,但被试接受多次前测和后测,前后测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可以剔除成熟效应,说明处理效应是否存在;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但是需要测量多次、难以克服历史因素的影响)

2、多组设计。

固定组比较设计:两个被试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成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难以完全匹配)

相等组匹配设计:两个被试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都接受前后测,两组的其它方面都进行了匹配。

真实验。因素: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通过操纵这个变量,来评估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

分类标准:实验中自变量数目的多少。

一个自变量:单因素实验设计。

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多因素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

1、每一种处理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优点:避免单个被试接受多个水平的实验处理、排除组内设计中的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等问题、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采用平衡法控制顺序误差。

缺点:分配给不同实验处理的各组被试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组间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

2、每一种处理水平接受相同的被试,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的所有处理水平(优点:只需要少量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数据、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实验效率、避免被试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如脑损伤患者。

缺点:被试一次接受多种实验处理,易产生疲劳、厌倦情绪、各实验处理间可能会相互污染、各实验处理间隔一段时间进行,需防止偶然事件的影响、连续接受实验处理,易产生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顺序误差)

主效应: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异(有几个自变量就有几个主效应)

交互作用:多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可以写成a×b

简单效应:在因素实验中,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称简单效应。

误差变异:指总变异中不能由自变量解释,或明显的由无关变量解释的那部分变异。

单元内误差:当几个被试接受同样的实验条件时,他们之间所出现的差异,如完全随机设计和拉丁方设计;当只有一个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时,不存在单元内误差。

残差:实验的误差变异中除了单元内误差之外的误差,当只有一个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时,只有残差。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生态效度。

制约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提高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相似性。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反应指标的选择。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1)主试因素(期望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

2)被试因素。

3)历时。4)成熟或自然发展。

5)选择。6)测验。

7)被试的亡失。

8)统计回归。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内部效度低的研究结果就谈不上对其它情景的普遍意义;可是内部效度高的研究,其结果却不一定能够一般化到其它总体和背景中去。

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人们在对刺激做判断时,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某种决定的理论。

感受性曲线(roc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了相同的感受性。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构成的坐标图。

有无法:这个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评价法:评价法允许被试使用几个判断标准,如使用6个等级的确信程度,会有5个判断标准。强度不同的感觉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确定程度可以表现出来。

评价***实验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的结果。

再认法:即把认识过的旧刺激和没有认识过的新刺激一起呈现给被试。

差别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4,分数 48.00 1.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分数 2.00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2.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分数 2.00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2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3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4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 s 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3.注意凝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