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有两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定势作用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形成联想;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内在的逻辑;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高概括总结能力;帮学生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会学习。
2、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数学的结果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结果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公式
二、辨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辨析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建构式学习。
答:具体环节教学要求如下:(一)、自学质疑环节:
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二)、交流展示环节: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互动**环节:选择具有**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为互动**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四)、精讲点拨环节:
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五)、矫正反馈环节: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
(六)、迁移应用环节: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三、改进教学方法,“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教学双边活动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在教师信息输出与学生信息输入过程中,主导与主体达到最佳结合,做到教师高质量地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第一,善教育善学的关系。一方面,善教要指导善学,否则善学将是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善教要有利于善学,善教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善学。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到善学的飞跃,突出训练这一主线,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第二,点拨与**的关系。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式是教师点拨的基础。教师的点拨是学生**的深化。点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开拓思路,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少讲,但要做到点拨到位,这样可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把**逐步引向深入。第三,举一与反三的关系。“举一”主要是就教师而言;“反三”则主要是就学生而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举一”具有方向性、代表性、超前性,要求学生做到既要有“反三”的追求,又要有恰当的思维表现,要对教师的“举一”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总之,“举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把“反三”的过渡变成自觉主动的内在学习过程。第四,开发乐学天地,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欢乐、激奋、成功,把课堂变为学生乐学的天地,关键是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探索。学生的学习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事事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发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运用多种科学有用的方法,调动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大胆积极地生疑、质疑、解疑,从而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发挥最佳效能。
2、数学能力是指逻辑思维能力。
答: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用逻辑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分类上面。
如何分门别类,确定哪些是常项,哪些是变项,常项如何处理,变项如何处理。这是逻辑主要关心的问题,要是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的地方。至于推导,那不是逻辑关心的。
与推导相比,逻辑更关心能不能推导,即可推导性,或是可证明性。至于具体怎么推,那是数学关心的。此外,抽象能力也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
能够准确、迅速的将事物抽象化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体现。这一点,在数学中常涉及到。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比如转化,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前者能够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又以构造能力最让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数**的所谓geek,比如什么nash之类的。当然也有两种能力的结合体。
三、论述题(共30分)
1、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答:1.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意义,引导他们进一步**的认识需要。学生们的求知欲大都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于认知过程发生的认知冲突,也**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逐渐地将学生的这一种求知欲发挥到最高点。
2.设置榜样。以学校里或社会上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
我们常用的表扬某某同学、评选出来的学习标兵等等,都可算是在给学生设置榜样。
3.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
成功感的强弱,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成功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学习的预期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成功感。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4.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外在动机。适当而又组织得良好的竞赛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众所周知,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少年时期共同的心理特征。而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而成功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好的竞赛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落后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不成型的各种学习动机,并使其活跃起来、强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我求成”的需要、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甘落后和成功感等健康的思想品质。
5.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学习的失落感。学习的失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面对这种学生我们就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归因倾向,我们可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与他们商量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其次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成功之后与他们进行细致的谈心,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父母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奖赏、适当的竞赛等。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目的、任务、要求,认识在以后的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深入,学生对学习就越有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越高。
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绩、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和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四、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竞赛有很多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团队之间的竞赛等。不同的竞赛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激励作用。
当然,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另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不能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对这种境界的完美描述。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当学生正在头脑里积极思考,但是不能达到想通的心理状态;或是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领会,但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正在积极地使语言或是思路条理化、清晰化的时候,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求知的需要。
六、适当表扬与批评,进行的正确的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和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当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赞扬与责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有不同的作用。
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与批评和责备相互比较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表扬、鼓励过于多,甚至是泛滥成灾,或是使用不当,也会对学习动机有一定消极作用。相反,适当的批评、责备或是惩戒式的责罚尤其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的缺点的批评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表扬和鼓励有机的结合,适当地应用,表扬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恰到好处,又要奖罚分明,能够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增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
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会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 简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答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又再分为6个小阶段 ...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 简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答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答 1 答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 2岁 主要是动作 活动并有协调感觉 知觉和动作的活动,属于智慧萌芽时期 2 前运算阶段 2 7岁 出现了语言 符号,具...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
2 在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所谓数学情感,是指在人类数学活动中需要的主体与对他有意义的客体对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数学情感的作用突出表现在教师 学生和数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连接之中。其中包含三个过程,即教师准备教学素材的过程 学生学习教学素材的过程 师生的数学交流过程。教师对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