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23:53:28 阅读 7963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集中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意志品质,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情绪状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强调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还研究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集中研究心理因素(如动机、个性、焦虑、认知等)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还研究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锻炼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具体研究: 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锻炼的坚持性、锻炼的成瘾性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重点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兴趣的种类。

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如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物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则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指对多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水上运动等)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如运动技术、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等方面)感兴趣。

中心兴趣则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兴趣的形成阶段。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运动兴趣的初级水平——有趣,“有趣”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

影响体育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运动需要的满足-心理。

二、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基础。

三、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条件。

四、成功体验的获得-结果。

五、融洽的师生关系-人。

运动动机: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运动动机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与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1.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

2.优良的场地、设备、器械,优美的身体锻炼环境,学校、教师、同学的积极影响,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成为对学生参与身体运动有吸引作用的环境因素。

3.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动机的种类。

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2.体育锻炼能延缓或预防中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3.体育锻炼对正常人群和有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1. 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

2. 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3.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1.某些人格特质在体育锻炼中的改变。

2.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

1)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如身体表象)。

2)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体育锻炼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

4)不同锻炼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

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

归纳国内关于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原因的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参与锻炼的原因极多,大致出于生理需要、审美需要、情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不需要理由,其动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理由。

锻炼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多,但仍然有很多人拒绝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他们通常所提出的理由是:“没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动机”。

可以发现,在所有阻碍体育锻炼的因素中,很多都是个人可控制的因素。

克拉克现象。

罗。克拉克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世界纪录,被誉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纪录超过了长跑成绩‘极限’的一切概念”。

但是,在年两届奥运会上,他均未获得冠军,只获得铜牌,被称为“伟大的失败者”。(但其在这两个奥运会年的最高成绩大大超过奥运会成绩),因此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作为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失利现象。

运动竞赛的心理特点:

强烈的竞争性。

高度的紧张性。

心理的适应性。

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理论假说。

唤醒水平: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倒u型假说、驱力理论、适宜唤醒理论、逆转理论。

倒u型假说:唤醒水平和操作成绩之间呈倒u型。即高或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

驱力理论:基本上认为操作与唤醒水平之间是简单的直线关系。仅限于完全习得并熟练掌握的技能操作和单纯力量性身体技能,不适合于解释复杂的或新的技能操作。

最佳竞技状态:不是完美无缺地表现自己,而是一种在比赛中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是在逆境中调整与补偿的能力。

choking现象。

choking:窒息、憋屈 。

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中发生衰变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是运动员在关键时刻以先赢后输的形式丢掉冠军的现象,有人也称之为反胜为败现象。

choking现象与黑马现象刚好相反。随着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加强,面临比赛的压力越来越大,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失误的现象难免发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更多的教练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也说明了运动员稳定的情绪状态对成绩的影响很大 。

主场作战过度心理压力的应对。

一、主场优势:熟悉的环境、习惯的条件、强大的后盾、社会的支持、东道主的威慑力、

二、主场作战的心理压力:主场作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最主要的劣势就是心理上的压力大。因为运动员所处的母语环境和亲人效应会成倍地増加所能接接受的信息量、使运动员背负着“我不能输,决不能在家乡父老面前丢面子…..

遇事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提高对比赛取胜的期望水平,而必然忽略对比赛过程和技战术发挥的专注,从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 可控因素非可控因素。

对象自己他人。

裁判,观众等)

时间当前过去或未来。

内容过程结果。

胜负的困扰)

条件主观努力客观环境。

自身态度既成事实。

领先/落后)

华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华伦达心态”的定律。华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要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妻子事后说,我预感到这次表演要出事,因为他在上场前不停地说,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并不去管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心理学上便把专心致力于做事本身,不管这件事的意义如何,不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华伦达心态”。用这种心态来善待人生,踏踏实实地去走自己的“钢索”,才洒脱从容。

运动员的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可分为一般心理技能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

1.一般心理技能,指适合所有运动项目特点的心理技能。

2.专门化的心理技能,通常是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心理技能训练的类型与方法。

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可分为:

1.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如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等)

2.认知理论与方法(如表象训练、认知训练等)

3.体育心理技能训练专用的方法(如模拟训练等)。

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可将心理技能训练分为:

1.一般心理技能训练:一般心理技能训练法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普遍需要的心理技能,即适应于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的心理特征,以及健康、稳定的心理过程。

2.专项心理技能训练:专项心理技能训练是集中发展从事艰苦的专项训练和成功地参加专项竞赛,特别是高水平竞赛所需要的专门化知觉、专门化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过程。

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周期,可以分为。

1.长期心理技能训练(也称训练期心理技能训练,即运动员在整个训练和比赛周期的每次训练中都要进行的心理技能训练)

2.短期心理技能训练(也称赛期心理技能训练,即针对既定的比赛任务进行的心理技能训练)。

表象训练。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它被视为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训练或心理训练的核心环节。

表象训练的作用。

1.它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和动力定型;

2.可以帮助练习者加深对运动战术的理解、演练实战中运动战术的运用;

3.它具有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

表象训练的原理。

一、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念动现象)

该理论认为:当人进行运动动作的表象演练时,与动作有关的神经和肌肉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反应在模式上与实际完成动作的情况一致,在强度上略低。

实验证明:赛跑运动员做跑步的表象和请小提琴家做拉琴的表象时,同时记录他们腿上和手臂的肌电流反应,可看出与安静时不同,有表象活动时,肌电流明显增强。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人们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运动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有关肌肉,往往会引起难以察觉的运动动作。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动作时的神经-肌肉运动模式相似,这就使得通过念动训练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体育心理学

填空 选择。1.运动心理之父是科曼。格里菲思1925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2.50年代末,体育运动心理学被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列入体教专业课程。1942年吴文忠 萧忠国编译了 体育心理学 3.感觉包括 要求 理解区分内外部感觉1.接受外部刺激 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外部感觉,如视...

体育心理学

一 养成体育锻炼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篮球的教学,...

体育心理学

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 具体的 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堂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堂目标必须具体化 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堂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研究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面临设置行为目标的问题,正确设置目标可以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