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3、问题: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4、问题解决:指是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从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5、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6、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7、课堂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一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8、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9、诱因: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0、社会助长、社会堕化、从众。
社会助长: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社会堕化:指个人与群体其他人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是,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使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从众:指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四、简答 4题 8’ 共32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问题的特征。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动机与情绪。
5)、个性特点。
6)、人际关系。
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学生观。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教师的教育机制。
4)、教师的威信。
5)、课堂气氛。
4、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题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5、如何营造课堂气氛。
1)、教师的领导方式向民主型转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更能有效地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不断提高移情能力,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3)、接受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同的说明、解释。
4)、保持中等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会影响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保持中等焦虑水平可以有效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2)、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它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4)、学习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7、学困儿童的教育
1)、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2)、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制定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3)、正确运用强化法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行为矫正。
五、论述 2题9’ 共18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创造适宜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
给学生留有充分地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
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发散思维集训。
学会容忍模糊性。
推测与假设练习。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2、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框架。
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的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二、改进备课。
1)、全面钻研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2)、了解班上学生心理,充分研究学情。
3)、做好学习情境预设,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
4)、熟练教学过程,预设弹性教案。
三、设计灵活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
1)、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2)、设计有层次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练习。
3)、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练习。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运**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思维萌芽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感觉运**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
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的情况,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置新目标的参考。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把期望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5、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主要取决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二)归因动机理论韦纳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自我效能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影响活动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能否完成学习任务。
五)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
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 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
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教育心理学复习
教育心理学。1.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2.多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3.填空题 10题 15分,每空一分 4.名次解释 5题 15分 5.简答题 6题 30分 6.论述题 2题 20分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
教育心理学复习
1 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答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136 2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答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
教育心理学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 学习策略 分为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 方法或规则,即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 b.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2 学习动机 是指要求学生学习活动 维持学习活动,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