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范围

发布 2022-10-17 11:09:28 阅读 2083

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要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简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复习的内容全部来自课本,大家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句子并划出来进行复习理解。专科学生不用复习斜体字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

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人的一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1、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2、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人们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不会完全像镜子照物那样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定的主体特点。

3、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4、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起源。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于2023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三)认知理论取向。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其特点是:其一,着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其二,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程;其三,这种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四、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二)解释。

三)**。四)控制。

五)提升。第二章认知理论。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出现的心理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例如,学生在上课的45分钟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的规律。

1.无意注意的规律。

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的规律。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例如,你在对心理学没有兴趣时,学习心理学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

当你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时,心理学的书籍、杂志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你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感觉是可以测量的。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视觉。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个体觉察到的信息的80%来自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2.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赫兹。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二、感觉现象。

感觉的后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生活中的例子)

感觉的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既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也可以降低人的感受性。(生活中的例子)

感觉的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生活中的例子)

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官的感受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的现象。(生活中的例子)

三、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

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当一个知觉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倾向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象,将它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四、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观察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称为观察。

第四节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依据记忆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可以把记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依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根据提取记忆过程中有无明确的目的,可以把记忆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

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

25 — 2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5秒 — 2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甚至更大的单位。

心理学复习范围

题型 单选 10题,20分。填空 10题,10分。判断 10题,10分。简答 5题,每题6分,30分。论述 2题,每题15分,30分。前四次未画重点,第五课所画重点内容。第一题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 研究对象 无意识 研究手段 自由联想,分析梦境。第二题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华生 研究对...

心理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绪论。p2 心理学定义。p10 科学心理学诞生时间地点人物。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创始人方法观点 大小题 p21 心理学研究方法 4种定义。p22 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具备的条件?简答题。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p40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论述或分析 四点分析。第三章感觉知觉。p46 感觉 知觉定义二者之...

心理学复习范围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本次心理学基础的考试共有五类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与论述,主要涉及 第一到第十二章节 的内容 不含第二章,第七章 具体复习范围如下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注意事项。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取向。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感觉,知觉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