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1.教育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创始之前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心理学家看到了科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的作用,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持非常乐观的看法:他们深信,科学心理学原理,即使是从实验室的动物研究中得到的,都是可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
桑代克(美):2024年,《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一般把它看作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三)发展时期(20s-50s)
20s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内容。
30s 对教育心理学家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回顾和总结,发现结果并不理想,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转入悲观失望。
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占优势。
四)成熟时期(60s-70s)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s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内容趋于集中;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四)完善时期(80s以后)
注重教学实践相结合,分歧也越来越小:认知派与行为派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东西方相互吸收。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
优点:在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原因。
实验法: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组实验形式)。
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问卷法。
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点:所收集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幼儿期(3岁到岁)、童年期岁到岁)、少年期岁到岁)、青年初期岁到20岁)。
2、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建构主义发展观。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1、通过图式建构。
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起点,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理论体系中基本、核心的概念。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人最初的图式是**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行为,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为了应付周围的环境,个体逐渐地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2、 适应机能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 图式的变化是通过顺应与同化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就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顺应就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关系: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主要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认识发展不可缺一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和顺应。
平衡: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运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无法同化,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论。
从个体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质的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认知能力从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索。
自身中心化,客体永久性,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由于语言的加入,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表象日益丰富,活动也不只限于感知活动,但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限制。
思维活动具有自我中心、具体性、不可逆性、单维性(集中化)和刻板性。
启示:教学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学龄前儿童)
使用具体的支持物和视觉的帮助指导说明的话要短,尽量使用动作。
不要期望每个幼儿都用同样的观点看世界。 ④对幼儿对同一个词有不同理解的现象要敏感,并理解他们发明的词。
在学习一些复杂技能时,给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 ⑥提供广泛的经验,为概念学习和语言学习建立基础。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故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技能性的训练。
启示:教学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小学生)
继续使用具体的和视觉的支持物,特别是应付较难的问题时。 ②继续给学生操作和测验物体的机会。
表述和阅读应是简短并组织良好使用熟悉的例子解释复杂的内容。
给学生区分和分类物体的机会呈现需要逻辑、分析性思维的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1-16)
思维已超越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思维以命题形式的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启示:教学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中学生)
继续使用具体运算阶段的教学策略。 ②鼓励学生探索人为假定的问题。
创造机会让学生科学地推理及解决问题。④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事实,应加入一些普遍性概念和原理规律性材料。
3)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生理基础 2、物理环境。
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内在动力。
4)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贡献:1、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体描述,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智发展的作用。
2、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性,而且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较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3、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批评:1、生物学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没有对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加以足够重视。
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教育价值:1、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多实施活动,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或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
3、教育教学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4、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学习一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制造认知冲突。
5、教育教学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6、教学内容、方法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不只是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指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语言是交往的中介、工具,而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活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从外到内发展观)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高级的心理机能**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劳动等来实现。
心理发展方向:由外向内发展。
发展过程:个体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开始于外部环境。即先是外部的社会与文化作用于发展个体,然后个体借助于中介工具将其内化, 使外部东西转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心理机能表现形式:首先都是作为外部活动的形式,而后内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心理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机能发展的标志: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