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优秀教师的标准:
美国专业标准委员会提出了五项标准
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承担责。
2、教师熟悉所教科目的内容并知道如何把它们教给学生。
3、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组织学生学习。
4、教师能系统地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称职教师的条件。
学科与教学资源的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的知识,教学与沟通技能。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技能。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20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2024年)
三、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控制作用。
1. 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心理实验过程的客观性和心理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客观性。
二)发展性原则。
把心理现象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静止、孤立的看待心理问题。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还要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四)教育性原则。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按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周期性观察)
按主、被试关系: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按观察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选择性观察)
按观察对象:主观观察,客观观察。
二)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复杂心理现象。
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研究法的优点。
三)调查法。
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人们内隐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或当研究的心理现象是过去出现的、长时期的行为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口头调查,应选择被试愿意回答的问题。
问卷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目的,编制一系列的问题,用书面或文字形式提出,要求被试对问题作答,然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文字总结,从而作出心理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测验法。
用编制好的心理测验作为工具测量被试的某一种行为,然后将测得的数值与心理测验提供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被试的个别差异。在心理学中,常用来测量智力和个性特征。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与前述研究方法不同,由于研究的是个别学生,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研究,需要深入地了解,因此,对个案本人的有关资料,必须搜集齐全,除学校现成资料以外,其他如教师、同学的意见以及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与学生本人的交谈,更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要使个案研究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试的各种情况以外,还应与学生多接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关系,能给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使其充分信任研究者的帮助和关心,这样,个案研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况。
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注意:1.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2.心理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到繁。
3.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4.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改善;也可能是消极的,表现为心理机能的衰退。
5.心理发展是天性与教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岁);
4.童年期岁岁);
5.少年期岁~l岁);
6.青年期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
1、定义:童年期是指儿童从岁到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2、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二)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岁到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形象思维做支柱,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三)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岁至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危机。
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定义: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特点:动态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
a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
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
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 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
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前运算阶段(阶段特征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前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不是先决条件。
练习与经验:
个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有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社会性经验:
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保持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揭示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助于人们**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批评:(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
(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的学科的教学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