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学重点。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佩里的理论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如何从普遍的二元性思维向相对主义思维的转变,以及在相对主义的世界里,如何发展承诺。他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划分成以下三个水平、九个阶段。
1、水平一:二元性思维模式。
二元性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二元性的,即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等,不确定性是不被接受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基础二元性,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二元性的,教师作为权威主要传授正确答案,其权威不容置疑。
第二阶段即多样性的前合理性。此时,学生仍然以二元性的观点看世界,但是已经感觉和承认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第三个阶段是多样性思维的早期阶段。
此时,学生仍然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已经意识到在有些领域,权威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2、水平二:相对主义思维模式。
在这种水平上,绝对的对与错的观点被改变,知识是不确定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是有效的。在上一水平基础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即多样性的高级阶段,知识在普遍意义上是不确定的,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挑战权威,判断对与错的标准缺失;第五个阶段是相对主义阶段,整个世界被看作是相对的,学生已经认识到并非所有观点都具有同等的价值,知识要以论据和支持观点为基础。
第六个阶段是承诺预见,走出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途径是做出承诺,学生已经感觉到了承诺的需要。
3、水平三:承诺。
承诺是一个涉及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第七个阶段体现为对自我的认可和同一性的建立;第八个阶段主要是对自我职业发展和风格的确认;第九个阶段是成熟的阶段,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个人目标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风格。
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大学教师较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二元性思维模式向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发展。
2、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和体验。3、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即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显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或自身的厉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二:
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内化现行的社会规则,意识到人的行为要顺从现行的社会秩序,并且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内在愿望,并遵守和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阶段。
三、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了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教育模式:一、道德讨论模式。主要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二、道德公正团体模式。目的是要在团体中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风气,创造一种公正的集体氛围。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1、高校道德教育目标要符合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高校德育教学应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3、高校道德教育应树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观念。
三、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的发展理论。
1、青年期的心理社会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1)建立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达到的但又在不断加以修正的一种现实之感。步入青年期的个体只有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要求更自觉地加以整合,从而对自己的本质、能力、理想等方面形成一种前后一致的意识,这样才能在青年期结束的时候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2)防止同一性混乱。在青年期要防止陷入同一性混乱,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就必须克服以下七个方面的危机: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自我确定对泠漠无情,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思想的极化对观念的混乱。
2、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埃里克森认为,不同文化的社会制度在不同的程度上为本社会的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时间,即“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并认为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为青年提供的这种时限就越长。这时,青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将内心发生的两极应力减收并蓄,互相权衡,决定取舍,再加以整合。
3、消极同一性的产生。
他认为消极同一性是同一性混乱的极端状态,是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即获得了一定社会文化环境所不予认可的角色。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在早先阶段形成的自居模式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太大,于是青年人感到社会及其提供的机会是不可信的。
4、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的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1)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中,一方面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在培养大学生人格中,一方面必须发展社会认知,在学校和班级中创造一种和谐、安全、友好的气氛。另一方面,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3)必须为青年提供完成心理社会任务所必须的社会条件。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其次,要设置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让大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
最后,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2、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
3、人际交往领域扩大。
4、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5、性意识趋于成熟。
6、规划生活、设想未来与预期社会化。
五、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
1、适应准备阶段。新生步入大学,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更等等,都可能使它们感到不适应。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称为适应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大学时代的困难期,很多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以后几年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的生活。
2、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深化和发展时期,各方面关系已经趋于熟悉、稳定,大学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虽看似平静,但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
3、趋于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面对又一次环境变迁、角色变化,大学生心理将又起波澜,所以大学生在此阶段必须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这个阶段往往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验的阶段,同时又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第二节学习的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广义的学习指人的学习,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育情境中,按教育目标要求获得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有以下特点:1、以掌握前人经验为主。
2、以间接经验的形式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按教育目标进行的。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经典试验,被称为猫的“迷笼”实验。经过反复实验,他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他一句实验结果,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因此,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他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学习的五条副律是: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3)及时表扬,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通过动物学习实验,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的学习规律有:
1)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
2)强化。他认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成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成为惩罚。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对教育的启示: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控制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掌握强化的原理和作用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表现出好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强化并加以肯定。
但应注意,强化应以表扬、微笑等精神奖励为主,慎用惩罚的方法。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通过对儿童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学习通过观察便可以发生,但学习是否转化为行为表现出来,则要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1)学习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大量的社会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强化结果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是学习的促进条件。他认为学习过程的实现需要通过强化来进行,强化可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交互作用观。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环境和个体共同决定的。环境、个体和行为时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的实体,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且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三者交互作用,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