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验主义: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
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一块白板,而是经验注记其上。
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或演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借由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温和的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洛克指出,人的适应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至于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怎样写在这张白纸上,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问题,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2、形质学派:他们在形、形质上有着特有见解,他们认为:形、形质的形成既不是感觉的复合,也是不是如马赫所说形式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于意动,才使形、形质呈现出来。
形质学派的初衷是对元素主义进行反驳,他们仅想提供一种新元素,而不想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点,因而他们的观点一方面受到了元素主义的反对,另一方面又遭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批驳,最终不得不归于失败。但是形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形质概念与理论根据,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学派的贡献。在知觉理论上,形质学派乃是由元素主义向格式塔心理学过渡的桥梁。
3、格式塔学派:又称为完形学派,其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是:一、康德的先验论;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直观的方法去研究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不带有任何前提,既不分析为元素又不进行人为的抽象,它是不偏不倚的、毫无约束的中立经验。并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在格式塔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有条不紊地系统地研究了动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问题;格式塔的一些概念及研究成果已成为心理学理论体系及教科书中极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4、现象学:现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动或方向,是由胡塞尔主张用自然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他认为现象学谈论感觉、判断、感情等,只是谈及它们所属的先验的无条件的普遍性,而且只是作为纯粹行为的个别性来谈论的。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如何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凭直觉来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三个方面:观察的主体;观察的对象,即呈现于自己意识中的一切东西;观察的方式,即直觉。
5、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代表人物:皮尔士:
詹姆士:杜威。
6、实效主义:是皮尔斯在提出了实用主义(pragmatism)之后,认为实用主义已经被世人所误解的情况下提出的,更为强调其初衷的表达。实效主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实效主义的意义理论。概念的内容是由其效果决定的。在实效的原则下可以将当时哲学界中毫无意义的概念或者理论争议剔除,这样就可以厘清各种概念,使得概念清晰,将不同的概念惯以不同的名词,就可以重新建立哲学体系。
第二,实效主义的实效方法——改造世界的方**。事物的概念是由其效果决定的,那么,这些方案也是有其效果决定的,改造世界的方法就是这样的步骤:确定目标,假设各种方案,理性推测各种方案的后果(意义理论),选择那种预期后果接近目标的方案,在实践中检验各种方案的实际后果是否真的实现目标,再修正方案,行动以实现目标。
实效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实现如何使得理性认识实现理性目标。实效主义强调形式,而实用主义更强调内容。大体上可以说,实用主义强调有用就是真理,后来主要是在詹姆斯哲学中发展。
而实效主义强调确定目标,假设方法,推测方法的后果,选择方法,行动检验方法,行动实现目标,主要在杜威的探效逻辑(logic of inquiry)中发展。
7、心理学发展与一般的人文学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渊源,一是哲学,一是实验生理学。心理学的起源是哲学,在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正式被承认是一门科学。心理学在成为一种学术建制之初,就是以研究物,而不是以研究人的科学为理想模型的。
尽管在同一时期, 狄尔泰曾经强调了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和研究人的精神科学的基本区别, 但是心理学却被冯特和艾宾浩斯等人定位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在心理学中开始蔓延, 人本主义思想受到抑制。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从而恢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有的地位; 其次, 人文主义心理学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就会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因为凡是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而使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更宽广, 研究的内容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 再次, 人文主义心理学重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把人的心理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 对于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都比较重视人文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人文主义心理学过分反对心理学的客观化倾向, 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个人价值、体验, 使心理学研究陷入“无法考证”的尴尬境地。
人文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理解、直觉取代客观的试验和测量, 过分夸大情绪、需要等非理性的主观体验, 使心理学研究结果缺乏可靠性并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心理学两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冲突使得心理学家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心理学进行多维度研究, 为新的理论和观点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进心理学的繁荣。现代心理学所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一个站在人文科学基础上的以理解经验世界为基本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模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发展是一种量的变化,在维持原有理论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其革命性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新的理论对旧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主导价值取向,主要思维方式、社会实践功能,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它们既是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于20世纪末叶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五大趋势分别处在一个特定的层面,并按照层次高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
心理学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关联表现为:第一,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看,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两者在科学价值取向上的对立,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选择,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不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同样的观念态度和思路方法,在不同层面上有所沟通和融合密切相关的。第二,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求看,当今时代的前沿课题同时困扰着心理学研究者和人文主义者,从客观上要求两者的合作,而心理学的自身发展也迫切要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
8、精神分析不仅是心理学的理论,更多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和人的理念,请谈谈你的理解: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流派,它起源于精神病的**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研究。精神分析正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
早期弗洛伊德这两个具有语言学色彩的模型: 描述模型和动力模型。在描述模型中, 弗洛伊德阐释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由于无意识的难以描述, 弗洛伊德从修辞学中移置了一系列的隐喻。在动力模型中, 主要是描述一种心理能量的流动。弗洛伊德认为, 紧张产生了就需要释放, 释放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
这个模型强调无意识能量的流动是未被主体意识到的。确定动力无意识模型特性的最主要活动是压抑。能量的流动是由压抑产生的, 当无意识的欲望受到过大压力, 就会“寻找一个出口”,发现宣泄的途径, 来减轻和释放紧张, 达到平衡。
在无意识中紧张产生了, 为了维持平衡和稳定, 就要寻求释放而进入意识。系统模型是弗洛伊德在20 世纪30 年代用来表述他的心理“三重”模型的术语。
拉康关于辩证模型的坚决主张, 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主体与客体、欲望与满足、张力与平衡之间。拉康把黑格尔“主奴关系”这一哲学范例移置到对无意识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中。意识可以替代“主人”,无意识可以替代“奴隶”。
意识在精神生活中是作为主人出现的, 它被承认并似乎决定精神活动。同时, 无意识像一个被压抑的奴隶。拉康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心理性欲发展提出了三个概念:
需要、需求和欲望。与人的发展大体一致的三个阶段和领域: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象征界的概念是欲望, 是**身份的等同物, 更具体地说就是语言结构本身。个体必须进入语言这一领域才能成为说话的主体, 才能说我, 才能使我表明自己具有稳定的特性。拉康所研究的是婴儿怎样获得我们称之为“自我”的这一幻象, 他的镜像阶段理论描述了这一过程。
弗洛伊德和拉康认为幼儿是一种滴状物( blob) ,没有自我感, 也无认同能力, 更无法感知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内在的统一整体。幼儿受需要的驱使, 需要食物, 需要舒适和安全, 也需要变化。这些需要由客体提供, 容易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 幼儿必须与母亲分离以独立的身份进入文明社会。这一分离需要某种损失;当知道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差别并成为个体时, 儿童便失去了过去存在的原始的整体意义(如安全) ,于是出现了构建精神分析理论的悲剧因素: 成为文明社会的人必须从根本上丧失原来的统一整体或无差别这一与他人(特别是母亲)的融合状态。
根据拉康的观点, 没有获得这样的分离、只有容易获得满足的需要、缺乏辨别自己和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存在差异能力的幼儿存在于实在界。在实在界, 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没有丧失、没有匮乏, 也没有语言。
对拉康而言, 知识系统也试图寻找并得到某种终极的一致而不是与此相反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破裂和崩溃。正是这种统。
一、和谐一致的理想、希望和期待强烈地吸引了人类的注意和努力。但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只不过是“偏执狂式的知识”。 拉康及他的镜像理论表明:
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 相反, 该主体反而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拉康的镜像阶段其理论意义远远不止在心理分析的小圈子。对拉康来说, 他要更进一步对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以及人类知识的特征做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心理学史整理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何为科学 旧科学观 首先要经验观察,按一定的方法组织分类即理论。卡尔 波普尔的科学观 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是理论 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是批判。科学理论必须是可反驳的 可证伪原则 范式 被广泛接受的观点。科学发展的阶段 前范式阶段 范式阶段 革命阶段 心理学属于前范式阶段 古希腊的哲...
心理学史复习整理
重点 范式 研究科学问题时的基本程序 原则或方法,经常是得到大多数的经验数据的实证支持。时代精神。心理学发展两途径 任务决定论和自然决定论。时钟论宇宙观。机械论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械,所有自然过程都由力来决定,即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定律来得到解释。决定论 宇宙的时钟比喻意味着没有外力的干扰,它将持续有效...
心理学史个人复习整理
2 中介变量 发生于有机体内部,介于环境变量 自变量 和行为变量 因变量 之间的使得有机体对特定情景产生行为反应的所有一切因素,这些因素不能被直接观察,当可以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推断出来,也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行为公式 s 刺激 o 内部中介变量 r 反应 认为中介变量随着实验变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