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介变量:发生于有机体内部,介于环境变量(自变量)和行为变量(因变量)之间的使得有机体对特定情景产生行为反应的所有一切因素,这些因素不能被直接观察,当可以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推断出来,也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行为公式:s(刺激)——o(内部中介变量)——r(反应)。认为中介变量随着实验变量而改变,必须是既与实验变量相联系又与行为变量相联系,否则他就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三种中介变量:需要系统,行为空间,信念价值动机。
3)符号学习理论又叫符号——完形——期待理论,三个关键概念:期待,认知地图,潜伏学习。举例:
动物在走迷津中的行为是受一定目的指导的。根据迷津中位置特征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所期待地状态,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
期待: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认知地图:是认识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也是“符号——完形”模式的别称,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白鼠学习走迷津,白鼠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并非只是机械的将左转和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作为符号标志,获得关于迷津的整体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是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学习状态。
举例: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强化物)对学习的作用。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无食物奖励,乙组有食物奖励,丙组为实验组。
前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乙组一开始就有食物奖励,减少错误的速度比甲和丙两组均快,但实验组丙自从第11天开始有食物奖励后,错误下降速度比乙组更快。
由此,托尔曼得出结论:丙组虽然在前10天没有得到食物强化,动物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未曾表现出来而已。从第11天起,食物强化促使动物利用已有的认知地图,学习也就表现出来了。
因此,它们比乙组开始尝试错误的时间更短。也就是说,丙组的白鼠的学习是潜在的,一旦有了诱发条件,学习也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潜伏学习。
托尔曼的学习实验:
实验一:白鼠走t字迷宫。
实验开始时,白鼠被至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发现,若干次实验尝试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
实验二:堵塞途径的实验。
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通道,而且他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实验者将阻塞点从甲处移至乙处(途经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结果发现,这些白鼠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以此证明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的,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求目的物的。
4)托尔曼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突破了早期行为主义的限制,在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对整体行为的分析,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改变了行为主义忽视人内部因素的错误倾向,推动了行为主义发展。有学者评价“托尔曼的研究给华生的行为公式打开缺口而又填补了空白,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转机”。
他强调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识性等特征,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特征,其观点被后人吸收,因此他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提出的符号学习理论,丰富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手段。
局限:但是他没有提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因而他的理论显得凌乱而琐碎。而且,托尔曼以动物学习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忽视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这种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也遭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
赫尔——逻辑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行为公式:s—s—r—r。其中s为环境刺激,s为刺激痕迹(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刺激消失后仍持续一段时间),r为运动神经冲动,r为外部反应。
斯金纳心理学的基本立场:
心理学是描述行为的科学。
斯金纳的行为公式:r=f(s)其中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刺激情境。斯金纳认为一个反射就是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原理:操作——强化理论。他研究的是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
应答行为:由已知的先行刺激引起的“应答型”行为,由刺激控制。
操作行为: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是有机体自发的反应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其一,任何一操作反应若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其二,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条件反射概率的任何事件。例如:
迷信行为的形成就是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偶然关联的结果。人在周围环境中所形成的很多生活技能,如说话,走路,写字等都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当操作不再伴随有强化刺激物,操作性条件发射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但它并不随强化的停止而骤然停止,而是将持续反应一段时间,这期间可能还会因为情绪的干扰而出现波动。这一从终止强化到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再出现的过程就是消退过程。
例如:斯金纳发现,在多次对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给予食物强化后,即使停止强化,白鼠仍继续按压杠杆达250次之多,而一次强化后即停止强化,则白鼠按压杠杆只达50次左右。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分化:就是强化操作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其形成选择性反应的过程,其关键因素也是强化。例如:
如果只有白鼠在亮灯时按压杠杆才给食物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白鼠就学会了亮灯时按压杠杆的操作行为。人们根据分化原理学会在特定场合做出特定的反应。如在葬礼上表情凝重,话语低沉,而在联欢会上大声喝彩,鼓掌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是指个体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其三大特征为: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观察学习得三大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也叫行为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动作复现过程:从记忆向行为的转化;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学习。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它主要依据个体的实践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或生理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
22、格式塔心理学。
胡塞尔现象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而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
现象学的方法:观察着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东西做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展现出来。
苛勒通过黑猩猩的实验得出顿悟说。认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是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当学习者了解情境之后,会产生突然的,迅速的领悟。
顿悟的四个特点:一,顿悟严重依赖情景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提高迁移。
勒温拓扑心理学。
公式:b=f(pe)——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环境。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心理环境: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心理行为的心理事实。(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
心理动力场(勒温):由一个人过去的,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团体行为与改变的研究。
结论一,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结论二,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饮食习惯等,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效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之,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改变了。
例如:勒温给一些年轻妈妈以个别指导,说明婴儿用餐最好加些橘子汁。另一些年轻妈妈则六人一组,让他们讨论改善孩子食谱的好处,最后达成有关婴儿用餐最好加些橘子汁的共同决定。
以后的结果表明,参加团体决定的年轻妈妈要比那些接受个别指导的年轻妈妈更加遵守决定。说明团体强化了个人行为的改变。
23、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本能论:早期——自我本能,性本能;后期——生本能,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认为与焦虑相对应的,就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指的就是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类似于“皇帝的新衣”。
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升华;认同。
荣格将人格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部分。
24、精神分析的发展。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
文化与神经症:神经症是由神经症人格决定的,而神经症的人格又是由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社会文化是产生神经症的最根本的原因。
基本焦虑:如果父母经常对儿童表现出轻视,缺乏可信赖的温情,强迫等消极的行为,儿童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感受,认为周围的世界潜藏着敌意,这种感受成为基本焦虑。(宏观的社会文化虽然是造成神经症的根本原因,但它也是间接原因,而儿童所面对的人际关系才是造成神经症的直接原因,神经症是由人际关系障碍决定的)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
社会潜意识:指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社会压抑而未达到意识层次的那部分心里领域,社会潜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社会潜意识通过三中文化机制发生作用:语言;逻辑规则;社会禁忌。
社会潜意识和社会性格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纽带。
24、皮亚杰理论。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儿童的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
同化: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所有格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格式范围的扩大。
顺应:是“同化性的格式或者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换言之,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影响儿童心里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25、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人脑和心灵与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都具有产生,操作和处理抽象符号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形式系统中通过用规则操作符号来演算生成智能。第二,任何信息加工过程都是先把信息符号化,然后操纵和处理符号。
第三,信息加工系统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第四,信息加工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描述,分解,连续性,动态性和物理具体化。
心理学史复习整理
重点 范式 研究科学问题时的基本程序 原则或方法,经常是得到大多数的经验数据的实证支持。时代精神。心理学发展两途径 任务决定论和自然决定论。时钟论宇宙观。机械论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械,所有自然过程都由力来决定,即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定律来得到解释。决定论 宇宙的时钟比喻意味着没有外力的干扰,它将持续有效...
心理学史整理
1 经验主义 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 托马斯 阿奎纳 托马斯 霍布斯 弗兰西斯 培根 约翰 洛克 乔治 ...
心理学史整理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何为科学 旧科学观 首先要经验观察,按一定的方法组织分类即理论。卡尔 波普尔的科学观 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是理论 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是批判。科学理论必须是可反驳的 可证伪原则 范式 被广泛接受的观点。科学发展的阶段 前范式阶段 范式阶段 革命阶段 心理学属于前范式阶段 古希腊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