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2

发布 2022-10-16 05:52:28 阅读 6596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摘要]:迁移是学习的普遍一种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迁移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以及正迁移与负迁移。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等。

重视迁移在历史教学的作用,掌握迁移的一般规律,明确迁移规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对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迁移学习历史教学。

2023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部分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纲要》还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

“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文件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诸多方面,迁移能力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到历史学科来看,迁移能力的发展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此予以重视。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一、历史教学中的迁移的类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迁移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的较高概况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况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例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其背景都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方式都是暴力革命。而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则同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这两种学习的影响属于水平迁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就属上位经验,而美日西欧经济发展各自原因则属于下位经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反之则属自下而上的迁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上位知识,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日俄改革运动则属于下位知识,这两者之间是垂直迁移的关系。

二)、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例如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语文的方法,在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可以借用记叙文和**的表现手法,按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描绘,或议论,重现历史的过去,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也可吸取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又如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适用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这种迁移属于一般迁移。再如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比较困难,可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如识记一组时间:2023年虎门销烟,2023年鸦片战争开始,2023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2023年签订《南京条约》。

这种所谓“时间等距法”可以被很多地方使用,如2023年《尼布楚条约》签订,2023年法国大革命爆发,2023年第二国际诞生,2023年东欧剧变,时间间隔是100年。又如2023年辛亥革命,2023年二次革命,2023年护国战争开始,2023年**运动开始,2023年五四运动,202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2023年五卅运动,2023年南昌起义,隔一年发生一件大事。这种迁移则属于特殊迁移。

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机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迁移都属于此类,如温故知新: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对法国美国革命的影响,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也得益于各种水平的逆向迁移。

如学习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与英国革命类比,修正,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旧制度的阻碍是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旧制度不仅仅是封建制度,还包括殖民制度等。这样使原有经验结构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四)、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上所举例子大都属于正迁移。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例如两个人名:法拉第与达拉第,学生往往互相混淆。

汽船,火车,汽车分别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属于负迁移。又如学生对印度1857—2023年民族起义与1905—2023年革命产生混淆。

二、迁移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迁移现象在历史学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等,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对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迁移是对已学历史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得以改造,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汉唐盛世的基础上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再把握每一个朝代的个性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利用迁移规律可以有效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在历届历史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隐性知识的考察,例如考察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历史教材是没有这个内容,但这样考察并不超纲。因为学生此前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详细论述了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通过对比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发现两者都是农民的斗争,从内因看都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从外因看,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时下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康熙大帝》等,教学可应结合这些作品,并说明“汉武帝”是皇帝的谥号,“唐太宗”是庙号,而“贞观”和“康熙”是年号。

并指出古代中国没有“大帝”这种称法。这种知识课本是没有写出的,需要教师利用迁移规律挖掘出的隐性知识。

再次,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能力是将所学知识迁移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第四,迁移是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中学生求知欲强,思辨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也同样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为此现在高中的历史新课程在编写的时候不仅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特别关注现实、关注当今现代文明的基本意义。在历史与现实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

教师在教学彼得一世改革时,在讲述17世纪**的彼得一世为改变**的落后状态,而决心效法西方实行改革,结果促进**迅速崛起。与彼得一世处于同一时期的康熙皇帝,虽也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并亲自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从没有努力运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变革。从这些历史教训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加强自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三、历史教学中迁移产生的条件。

只有了解迁移产生对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迁移的教学。历史教学中促进迁移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以学习材料迁移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正确认识迁移产生的条件,否则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结果适得其反。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克服消极迁移的影响。分别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放在一起学习,三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学习,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放在一起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包括历史知识储备,原有知识概况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由此可见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掌握的历史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一般来说教师的迁移能力比学生强,就是因为教师的历史知识比较丰富。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切不可一心投机取巧。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况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比如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中总结出政权,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再依此考察美国,法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形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有些情况下,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某种迁移所必须的概括的知识,且学习对象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产生迁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元认知技能或策略。这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迁移意识与迁移能力。

三)、学习的定势。

定势 “通常指的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能力。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使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解决问题。

因此学习者应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以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迁移理论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迁移的产生是有一定规律的,迁移理论对历史的教学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对学生做相应指导。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

教育心理学 2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的结构。1 心理过程 1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感情过程 3 意志过程。2 人格 1 人格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自我意识 2 人格特征 能力 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实验法 二 测...

教育心理学 2

小学生想象的培养。1.丰富学生表象。2.进行联想训练。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4.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小学生观察的培养。1.首先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一方面明确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会他们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

教育心理学试卷 2

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遗传。2 学习动机。3 发展。4 性格。5 记忆。二 填空 每空1分,共15分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里的的科学。2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和。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cd 4 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5 任何一种品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