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2

发布 2022-10-16 05:29:28 阅读 7812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感情过程(3)意志过程。

2、人格(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2)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二)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三)调查法(四)临床法(五)个案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和(控制)

冯特的贡献。

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心理学的共享主要有3个方面。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主要体现在(一)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三)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品德(二)广博的知识(三)完善的人格(四)全面的能力(五)专业的技能。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二)倾听技术(三)沉默技术(四)宣泄技术(五)**技术(六)面质技术(七)自我表露技术(八)行为矫正技术。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填空)。所谓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促使人类祖先转变**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人的意识得以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劳动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三是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二)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

一)过渡性(二)闭锁性(三)社会性(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表现在(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表现在(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初中生人格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在(1)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高中生人格的发展体现在(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

初中生心理指导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高中生心理指导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经验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3.

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6.

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二)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其基本观点如下: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可以通过(观察)获取代替性的间接经验。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或(干扰)现象。

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

精选教材。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5.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理解的标志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能举例复述。4.融会贯通。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下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3.利用变式和比较。

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审题。2.相关知识的重视。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影响知识运用的因素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问题的特征。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如人们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是技能的表现。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技能的形成标志①动作结构的改变,②动作品质的变化,③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①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②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③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3岁)。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定向;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

2.习俗水平。阶段3:

好孩子定向;阶段4:权威定向。3.

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不同感受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1)不同感受的相互影响。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2)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当某种感觉受损失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

色觉理论包括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种类包括(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应。

2.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特性(一)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二)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三)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殊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四)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影响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是指以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因此,实际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 2

小学生想象的培养。1.丰富学生表象。2.进行联想训练。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4.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小学生观察的培养。1.首先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一方面明确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会他们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

教育心理学 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摘要 迁移是学习的普遍一种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迁移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以及正迁移与负迁移。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等。重视迁移在历史教学的作用,掌握迁移的一般规律,明...

教育心理学试卷 2

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遗传。2 学习动机。3 发展。4 性格。5 记忆。二 填空 每空1分,共15分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里的的科学。2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和。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cd 4 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5 任何一种品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