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复习

发布 2022-01-11 17:47:28 阅读 2042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但是无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还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实质上看都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都否定了教育史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意义):①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④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一、教育的概念:(p2)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总之,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化,则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因而未能反映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从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具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出发;它否定了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社会活动。

3、劳动起源说:从本质上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三、学校产生于何时?——奴隶社会。

四、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辨术原理》。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阶段: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二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师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④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教育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育目标和人才规格 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 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 4. 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4. 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1.影响文化的传递2.影响文化的选择3.影响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教育四个方面。

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 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 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③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柏拉图、格塞尔。

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第四章。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教育方针的核心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依据):社会依据、人为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①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②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④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5)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⑥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一、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二、教育方针的核心——教育目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四、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24年6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的“****”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024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坚持教育创新”,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六、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由素质向能力的转换。

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七、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二)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五)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者教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②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③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 ④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独特的创造性 ②很强的示范性 ③时间上的长期性④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素养:

1、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教师的自我修养。

2、 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3、 教师的能力素养: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社交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 教师的心里品质。

教育机智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①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②民主平等,联系稳固 ③教学相长,关系透明

双向反馈,互补互助。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提高自我修养(3)善于与学生沟通。

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教师劳动的:一)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二)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三)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三、素质要求:

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能力素养——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社交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第六章。一、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

一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教育起源 生物 最早 心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二 名词解释 4 4 1 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2 学校教育制度p5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 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