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

发布 2022-01-11 17:46:28 阅读 2925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七、2023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

八、赫巴尔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

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九、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作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十、实验教育学观点:1.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2.

划分教育实验阶段,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出实验计划并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3.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的水平。

十。一、文化教育学: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的研究方法。其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十。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生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十。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代表作有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1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2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十。四、批判教育学: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是要采取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章。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不表的活动。

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五、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六、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的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的教育者。

八、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有:1、教育活动是由目的的社会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是要引起受教育者身心的两个方面预期的变化,教育者的要求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属于外部要求,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的要求、影响能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是通过受教育者理解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影响现实的,教育者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与教育内容互相作用的结果即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 3、教育活动是有规律性的,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影响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 4、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九、关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专一的,否认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实质是把教育活动等同为学习活动。其次,不能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理解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视受教育者为教育者任意加工、改造、塑造的对象,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这一教育要素主体性的否定。

十。一、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

十。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绝不是指简单、机械、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都是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的作用于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影响,表现出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为我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十。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两个活动的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

十。四、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

十五、“痒”、“青年之家”这些学校雏形以及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形式化教育的出现。

十。六、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级化、集权化乃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系统。

十。七、制度化教育特点:第一,整齐划一性,第二,封闭性,第三,等级性,第四,学校教育主体性的弱化。

十。八、非制度化教育:1.库姆斯等人提出的“非正规教育”2.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3.罗伯特。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

十。九、学校教育特点:1.专门性2.系统性3.计划性。

二。十、古代教育:共同的特点变现为: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教育具有阶级性4,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二。十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2,教育的民主化3.教育的个性化4.教育的信息化5.教育的国际化。

二。十二、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阻隔。

第二章。一、教育功能概述:一是在系统内部由其结构所决定的功效。二是该系统在更大系统中所具有的作用。即该系统对其它事物或系统的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 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2 刺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3 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二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 促进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 3 促进个体价值的体现。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一,教育活动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结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伤害第二,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教育,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第三,应试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刚性的管理无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

五、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 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改变劳动力的邢台。使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再次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最后,教育通过陶治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得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教育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损耗、降低协调管理的费用。

2可以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 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二) 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1 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 3

三)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 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2 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 3 筛选与净化文化的功能 4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功能

首先,现行的教育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其次,过度地投资教育会抑制经济发展,还会产生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再次,教育过度发展会影向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教育也可能影向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

第三章。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的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的发展规格。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阶层的需要或为什么人利益服务。

三、理解教育目的:1它是一种设想和规定 2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3 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要求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2 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五、教育目的的作用:1 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发展方向。2 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进程。

六、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七、教育目标广义上亦称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 。 狭义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八、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论。

九、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发展观 2 分工和私有制造**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化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4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十、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

十。一、实现教育目的的原则:1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章。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教育学考试复习

1 核心课程 在价值上比较重要的一类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核心课程一般就是国家课程 必修课程。优点 第一,可以为其它知识的掌握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第三,满足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缺点 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单元可能...

教育学考试复习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只是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劳动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科学理论 心理起源说 美国 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 无意识的模仿,遗传性 生物起源说 来自于...

教育学考试复习

第一章。学记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的教育 又翻译为 雄辩术原理 但比中国古代的 学记 要晚300多年。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 1657年出版的 大教学论 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