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7:30:28 阅读 9601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或判断。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原始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3、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联系。

后人将苏格拉底倡导的这种问答法之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6、捷克教育家美纽斯在2023年写成的《大教育学论》,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这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这是教育学的第二阶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这是中国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例如“故曰教育相长也”。“才能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它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9、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一)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教育)。(二)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制约教育)。

对于教育学来说:遗传素质是生物的前提和可能性;环境是重要影响;教育是主导作用。

内部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等)都影响教育。

10、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支配功能、指导调节功能、激励评价功能。

1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②坚持培养劳动者;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④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⑤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求;⑥培养现代人的品格。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1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构成了我国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这是关于“为什么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说明教师的长期性;“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说明教师的示范性。

15、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即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

16、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17、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18、“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

19、教学意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或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20、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内容有:①认识的对象——书本知识为主;②认识的对象——书本知识为主;③认识的方式——教育指导下的快捷方式;④认识的结果——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它的特点包括:(一)间接性。

二)引导性。

三)简捷性。

2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2、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3、循序渐进原则中,两个“序”的意思是: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

24、教学活动包括五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教学评价。

备课的基本步骤有:①确定教学目标;②加工教学内容;③选择教学行为;④撰写教案。

25、分析课程标准是备课目标的实现。

26、、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励学生的主动、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

2)注入式:填鸭式、容器教学。

—侧重知识技能的讲授、灌输。

27、教学德育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28、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3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师德)(5)指导自我教育;(6)品德评价法。

重点是分析“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37、教学过程的特点(三大规律):①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③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

38、品德评价法是德育的辅助方法,不可滥用。

3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0、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是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

年2月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新时期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人。

42、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正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二、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4、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联系。

6、教学:不再是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的代名词。

7、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8、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方式。

9、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

三、问答题。

1、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素质要求。

答:特点: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体性、示范性。

素质要求:(一)政治思想素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想远大、情操高尚;追求真理、锐意进取)

二)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专业业务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实现教育目的的坚定性,教育决策的果断性和处理矛盾的自制力)

2、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答:规律:①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速度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措施:①把握年龄特征,循序渐进。

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教育(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

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和方法。

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3、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包括:(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直观教学原则(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9)及时反馈原则。

4、什么是直观教学原则,直观教学又有哪些手段?

答: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有肋于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教学的手段包括: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图表、模型、影视、幻灯、电脑)3、语言直观。

5、什么是因材施教,其要求又是什么?

答:因材施材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要求:(1)面对全体,针对个别,了解学生的特点。(2)班级授课,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专长,培养特殊人才。

(3)开展课外活动、大课间、课内课外结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径。

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根据学科的特点。

根据教学任务。

根据学生实际(年龄、性别、个性、基础)

根据教学设备和条件。

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8、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要求:①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②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③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2)知行统一原则。

要求:①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②组织学生参加各中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①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③要处理好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来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要求: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因势利导;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修养水平)(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①教室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度;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到底)(7)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原则。

要求:①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9、备课和上课的基本要求。

答:备课基本要求:①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三个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的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

一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教育起源 生物 最早 心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二 名词解释 4 4 1 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2 学校教育制度p5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 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